撰文/顾龙 黄晓珠
●电量创记录,是 “来水丰沛”、“机组给力”,更是“管理得好”
●“远程集控、少人维护”,提升人员素质、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 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梯级运行管理经济效益
2015年,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梯级电站电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水电发电量累计310.52亿千瓦时,超出整个梯级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近10亿千瓦时。
从2015年11月底开始,乌江公司网页不断被刷新:“截至11月28日,东风发电厂完成发电量26.5亿千瓦时,实现安全生产3871天,提前32天完成全年发电任务”;“截至12月1日,乌江渡发电厂年电量达到41.35亿千瓦时,突破年发电量41.32亿千瓦时的历史最高记录”,“12月3日,构皮滩发电厂年发电量达96.89亿千瓦时,投产发电以来首次超过设计多年平均年发电量96.82亿千瓦时”……
索风营、思林、沙沱、清水河纷纷传来喜报。
“来水丰沛”、“管理得好”、“机组给力”,面对成绩,众说纷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梯级水电创出大效益呢?笔者从“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控变革实践,观察和探讨水电管理变革获取发电效益的成效和做法。
天道酬勤、管理出效益
2015年是乌江梯级全部建成投产以来的第三个年头,流域9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69.5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301.19亿千瓦时。
这一年,乌江公司与乌江梯级开发配套的水电站管理变革,走在了国内大型流域梯级水电管理的前列。在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的两年多时间里,9座梯级水电站陆续实现了“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控。这一管控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人员素质、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为占据“天时”,获取最大的发电效益提供了保证。
“2015年乌江流域全年来水仅为295.54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偏少,但来水时空分布较为均匀”。乌江公司梯级远程集控中心水库调度人员介绍说。
人员素质是梯级获取最大发电效益的保证。因实行定员组织生产的限制,在梯级开发建设中,该公司就着力于水电运行和检修体制及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实施“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控变革进程中,水电“运维合一”培训力度的加大,全面提升了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各梯级检修维护力量。这就为保证各梯级汛期的安全运行,满发稳发提供了强力支撑。
设备的健康水平是获取发电效益的基础。梯级33台水轮发电机组整个汛期均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大部分机组保持满负荷长周期安全运行。其中,沙沱、东风、思林电厂连续满负荷运行分别达38天、35天、28天,除洪家渡、东风外,索风营、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沙沱、大花水、格里桥水电站实际发电量均超过了设计多年平均值。
科学优化调度确保了水电丰收提供了支撑。围绕“保安全,少弃水,多发电,实现流域调度最优化”的调度指导思想,乌江公司通过不断推进优化调度管理,积极协调电网调整重大检修计划、增加西电东送低谷出力和跨流域优化调度等,在获得多发电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汛期弃水电量损失。
勇于创新、管理走前列
作为我国十三大水电基地的乌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随着2013年6月乌江梯级开发的圆梦工程——沙沱水电站的全部建成投产,宣告乌江梯级水电开发圆满完成。这一目标的实现,使乌江成为国内首先完成流域水电开发的大型河流。
在乌江梯级水电的开发建设及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乌江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整套电站开发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为大型流域水电开发提供了借鉴。
如何在乌江梯级水电站群形成后,建立适应华电集团发展战略、提高乌江梯级水电站群调控水平和运营效率,改变传统水电运行管理模式,进入了实施阶段。2012年12月,按照集团公司“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保安全、稳妥推进”的要求,该公司开始在洪家渡发电厂进行“远程集控,少人维护”试点工作。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洪家渡、东风、索风营、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清水河梯级、沙沱水电站陆续实现了“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理。
梯级各电站运行人员全部撤离其中控室,每个电站由以往每值2个或2个以上值班人员进行运行值班操作,变成由公司水电站远程集控中心负责远程集中控制和操作。以每个电站20名运行人员计,整个梯级有近200人加入到设备的运行维护行业。这一管理变革,不仅使乌江水电生产管理模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还为国内流域水电管理竖起了标杆。
管理变革、带来新变化
彻底打破“运维分离”的传统运维管理观念,不断提高水电站专业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实施“远程集控、少人维护”,开展“运维合一”人员培训,快速提高了电站原运行值班人员的技术素质,充实了专业运维队伍,对保障设备运行健康水平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撑。
由于乌江梯级水电站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实施“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理,长期困扰水电职工的子女教育、就医等问题,可通过大倒班的方式得到解决,提升职工幸福指数成为现实。
提高了乌江梯级水电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实施“远程集控、少人维护”变革,乌江公司系统性对水电站各生产设施、主辅机电设备及其自动控制保护系统进行系统整治,有效提高了主辅设备的可靠性及自动化水平。
一年多时间里,梯级集控中心及各水电站的自动监控系统、保护系统,厂用电源自恢复系统、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工业电视系统和安全保卫设施、设备状态评估系统和电站防火灾、水淹厂房措施得到了完善。以设备状态评估系统为例,该系统的完善,设备状态检修更为精准,使设备的健康状态随时掌握在运维人员手中。
提高了梯级运行管理的经济效益。乌江公司“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生产管控体系建立后,缩短了发电调控生产链条,实现了水电整体效益最大化。以往水轮发电机组开停,乌江梯级集控中心与电站运行人员联系需花费大量时间,这一变革,极大地缩短了相互间的联系时间,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2015年,通过改变管控模式,在相同来水量可转换的理论发电量的基础上,实现水电整体多发电量达23.01亿千瓦时,避免弃水损失电量11.36亿千瓦时。每千瓦时以0.25元计算,折合成直接经济效益8.59亿元。
形成了一套可借鉴的和实施的管理体系建设标准。乌江公司“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理变革的成功实践,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水电运行管理变革,涉及管理体系设计、管理制度建立、人员专业培训,环环紧扣。统一管理流程、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验收标准、统一培训标准、统一技术平台,成为确保变革成功的关键。该公司相继编制了《乌江公司实施水电厂“远程集控、少人维护”方案》、《“远程集控、少人维护”主要设备技术条件》、《“远程集控、少人维护”管理办法》,《“远程集控、少人维护”培训教材及试题题库》,步骤、职责权限的明确,确保实施过程的顺畅有序。
华电集团公司以乌江集控管理模式为基础,制定了供集团其他流域使用的《远程集控平台技术标准》、《远程集控管理标准》。目前,这一管理变革已作为华电集团公司2015-2017年水电提效三年计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