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记者彭雅 特约摄影/戴川
一座隐匿于深山里的中苏合建的火电厂遗存,这不仅是贵阳地区最早的煤电企业之一,也是贵州已发现的罕见中苏合建建筑,并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贵州煤电工业发展史。
火电厂遗存迷踪
今年4月,我们获知一个线索:在开阳县龙岗镇的深山里,有一座被遗弃的中苏合建的火电厂,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但保存情况较好,就连厂房上的避雷针都还完好无损。
但与开阳县政府相关部门对接后,得知县里面有关这座火电厂的资料并不多,具体地理坐标也并不清楚。带着很多未知因素,在一个细雨濛濛的春日,我们还是依据掌握的少量的信息,前往开阳一探究竟。
从贵开路行驶至马场下站,沿柏油路面的崎岖山路开了约1个多小时后,两旁越来越茂密的树林和偶尔可见的农庄,标志着已进入该县深山腹地。导航提示抵达龙岗镇后,我们下车打听火电厂的具体位置,孰料很多当地人都并不清楚,只有一位60多岁的老伯不是十分肯定地说:“你们再往前开1公里左右,大鸭村顶炳那里好像有栋红色的大房子,有大烟囱,但是那里是117地质队的宿舍,好像不是个火电厂嘛。”
怀着有些忐忑的心情,我们继续前行,一路问询。终于,在很多当地人都并不确定的引导下,在顶炳一个水泥加工工地的背后,一小片带有明显工业气息的红砖建筑映入眼帘,传说中房角的几枚避雷针笔直坚挺,尤其醒目。
火电厂遗存建筑面积约900余平方米,占地3000多平方米。所有建筑用典型的苏联式红色耐火砖建造,坡屋顶用红色琉璃瓦覆盖,一栋五层楼高的建筑想必是主厂房,站在高处远望,依稀能看出这里最具有俄罗斯建筑特点:三个双层坡屋顶前后连成一体,中间最高屋顶之下建有蓄水池兼消防池,三个屋顶及烟囱上都配有规范的避雷针,主厂房大门及窗户也具有俄罗斯风格。可惜主厂房的两个屋顶并不完整,有被拆毁的迹象。
虽然已完全荒废,无人看管,一些建筑物的下水管和空隙处还悬空长出了很多藤类植物和茁壮的小树,但所幸千余平方米厂房主体及烟囱基本保存完整。在一些楼层的窗户上,还挂着布满灰尘的彩色窗帘,说明这里曾有居住的迹象。遗憾的是,五层楼高的主厂房所有入口均被封死,我们无法进入,不能获知内部的情况。
山坳中的“小洋楼”
在迄今都属于较为偏僻的山坳里,怎么会有这样一座“洋气”的火电厂?这和50多年前苏联专家援建中国的特殊历史有何关系?
这里为什么又会被遗弃且至今鲜为人知?
通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从开阳县文管局寻找到了答案。
根据史料,开阳县的煤矿勘测始于民国时期,1940年和1956年,贵州省矿产勘测团和省地质调查所先后对开阳等地煤矿进行勘探。解放后,党和政府加强了煤矿勘探工作,1957年1月,地矿部下文改西南地质局548队为贵州省地质局开阳队,并很快在羊场(今龙岗镇)勘查发现了可供开采的煤田。
1958年3月,省煤炭工业局投资二千万元在羊场开办开阳煤矿,共建塘沟、卡比、猫儿井三对矿井,配备煤钻、4台180马力柴油发电机、绞车、矿车和汽车30多辆,并建有塘沟到大水塘的5公里铁路,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5万吨,有职工2500多人,是贵州最早的大规模煤电企业之一。
为解决煤矿长期用电需要,煤炭工业局随即决定在煤矿附近顶炳新建750千瓦火力发电厂一座,由于当时正好有苏联专家在开阳白马视察核工业部761矿建设情况,省煤炭工业局即请苏联专家前往指导建设电厂,可惜电厂刚一建成并购进设备,就遇上六盘水六枝等地发现大型煤矿,开阳煤矿的技术力量大部分调往六盘水。
见证贵州煤电发展史
由史料可知,这栋“中苏合璧”的火电厂建成后,几乎就没有被真正启用过。但是2009年,开阳县文物普查组调查发现这座火电厂遗存后,认为对研究贵州煤炭和电力工业初期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里不仅是目前贵州现存少见的中苏合建建筑,也是贵州煤电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见证了贵州煤电提速的第一个‘大时代’。”开阳县文管局有关专家指出。
据了解,早在1917年,当时贵州的统治者就大喊办电,但直到1928年才在贵阳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火电厂,设备只有两台七十五千瓦的单相汽轮发电机,所发电力,只能供给机关照明。1938年又才增加了两台一百六十千瓦的机组,十年之内增加三百二十千瓦。到解放时为止,全省共有发电设备容量二千八百四十千瓦,都是些陈旧的机器。当时设备最好的贵阳电厂,有大小六部发电机,容量仅有二千零四十千瓦,是英、美、德三个国家的产品,其中有1920年的产品,非常笨重落后。由于设备陈旧,事故频繁,经常停电,煤耗很高(最高时达7.037公斤/度),因而电价高。就是这么一点发电量,大部分供给照明,也足见当时工业的落后状况了。
解放后,迅速地安装了原贵阳电厂两年未竣工的一千千瓦机组;国民党用六年工夫只完成少部分工程的修文水电站,解放后,只花去一年零两个月就完成了;其他专区、县也建立了一些小电厂。到1952年,装机容量比1949年增加了一点三倍,发电量比1949年增加一点八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电设备容量和发电量逐年增长,除了扩建原有的火电厂,新建了一些小型火电厂外,还建立了五十六个农村小水电站。1957年,设备容量为1949年的五倍。
1958年,电力工业一年新增设备容量为1949年的七倍。贵阳、遵义、都匀等建立了新的火电厂,设备是我国自制的。到1959年上半年为止,全省发电设备容量已为1949年的二十多倍。据贵阳地区调查,工业用电占售电总量的78.4%。
电力工业在1958年至1959年间的快速发展,也与当时的煤炭工业发展息息相关。
解放前,贵州省的煤炭工业可以说全部是手工开采的小土煤窑,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当时全省唯一的比较正规的煤矿是筑东煤矿,年产量也只有一万多吨,这个所谓比较正规的煤矿也多是手工开采。因此,贵州省的煤炭工业是在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
全省原煤产量,1949年是29.9万吨(主要是小煤窑),到1958年,原煤产量达到650万吨,比1957年猛增4倍,若与1949年相比,则增长了20多倍。1959年的煤炭工业,在1958年的基础上继续加速基本建设,并随着生产的发展,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地质勘探队伍、设计队伍和化验机构。
正是由于煤电工业迅猛发展的特殊环境,作为开阳煤矿配套设施的中苏合建火电厂,从轰轰烈烈“上马”建设到尚未正式运行就骤然停用,其“命运”的大逆转也映射着那个时代的大变迁。
曾经的117地质队“大本营”如果从上世纪60年代初正式停用后,这座中苏合建电厂就一直沉寂下去,可能所有建筑物早已损毁殆尽。幸运的是,1960年成立的贵州省117地质大队,选址将“大本营”建立在开阳羊场顶炳,1963年,火电厂交由117地质大队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117地质大队迁贵阳乌当区新添寨后才闲置至今。这也是我们最初寻找这座火电厂时,很多当地老百姓只知道这里是117地质队旧址的原因。
据了解,117地质队组建初期,主要承担压电水晶、冰洲石等矿种的找矿勘探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转为以金矿勘查为主的专业队。最初,设立在罗甸的大队机关条件很艰苦,队部办公用房和职工居住的房屋都是自建的茅草房,隔墙还是茅草和竹席所围,或土墙垒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搬迁至开阳顶炳后,大队利用火电厂遗留下来的五层楼厂房和几栋平房,通过改造,作为办公用房和部分职工宿舍,山上新建了子弟学校和大部分职工住宅。后来,山下又陆续修建了化验室、碎样间、单身职工住宅、三层楼的办公室及设备库、两栋三层楼两室一厅的职工住宅。
有了稳固、温暖的后方“大本营”,117地质队干劲十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末累计勘探金矿资源储量达200吨以上,改变了贵州金矿资源贫乏的历史,使贵州金矿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八位,在黔西南与邻省的桂西北、滇东南地区,构成我国又一著名的“金三角”,为又一重要的中国黄金生产基地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4年,根据地矿部“改善全国大部分野外地质队的工作环境,有条件的向城市迁移”的文件精神。在地矿局的支持下,117地质队领导积极在贵阳郊区寻找基地,最终在新添寨选址新基地。
随着117地质队的搬迁,顶炳的这些红砖建筑迎来了真正的“寂寞”。而今除了一栋平房作为当地幼儿园使用,其他的建筑物都正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荒芜,逐渐“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