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煤价不仅重回巅峰时代,煤企的经营业绩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但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资金不足、负债率居高不下、财务成本高企、融资困难等问题也困扰着煤企,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向前发展。2017年是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倘若行业缺钱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改革就很发挥实际效用。
官方也深刻意识到了资金对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刚刚出台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有关意见。12月16日,由中国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问题的若干意见》,更是直接表明要支持钢铁煤炭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兼并重组钢铁煤炭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主动去产能的钢铁煤炭困难企业进行贷款重组,依法维护涉及破产清算钢铁煤炭企业的金融债权等。
政策支持的确值得普天同庆,但是,煤炭行业真正解决缺钱难题,实现脱困发展的渠道又在哪呢?
渠道一:股权融资
“黄金十年”期间,很多煤炭企业未重视股权融资渠道,没有推动企业上市对接资本市场;“十二五”期间,连续亏损又不具备上市条件,部分上市煤炭企业往往也是“大集团、小公司”模式,运用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借助本轮行业复苏周期,积极推动相关企业上市,发挥融资平台作用。
渠道二:项目资产证券化
以往开发煤炭相关项目时,基本是凭借煤炭企业自有资金加银行贷款的模式,资金占用大,融资成本高。通过资产证券化推动项目开发及资产运作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项目开发成本和风险。
渠道三:运用衍生品工具
煤炭作为大宗商品,有着较强的周期波动性。煤炭企业往往只重视生产而对市场变化的应对性不强。而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引导企业提前感知供需变化,科学组织经营生产。比如为防止煤炭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煤炭企业可运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手段,在期货市场先卖出期货合约,待价格下跌后,交割时低价买回平仓,实现风险对冲。
渠道四:债转股
在市场化的机制下,通过债权转股权,可以降低财务成本,以时间换空间,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度过阶段性困难期,可以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双赢。例如,1月11日,河南河南“三煤一钢”就与建设银行签订了首批市场化债转股合作协议,三家企业签署的债转股协议总额达350亿元。
渠道五:运用并购基金
未来一段时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逐步加速,相应带来资金需求。摆脱单一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通过并购基金、可转换债券等创新融资方式,可以实现在兼并重组中保持杠杆率基本稳定,同时实现股权多元化,为混改乃至今后上市奠定基础,提升项目运作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