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来,全国劳动模范、遵义供电局城区供电分局配电班班长申友强始终坚守“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大力发扬“勇于变革、乐于奉献”的南网精神,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以其名字命名成立的“申友强服务队”穿行在名城遵义的大街小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电力抢修110 ”“电力雷锋”。
城区配网的活地图
1986年,16岁的申友强接过父亲手中那沉甸甸的工具袋,成为了遵义供电局第二代抢修队员。
直到现在,申友强都还记得刚进抢修队的那一幕。
“根本就不是搞供电抢修的料。”看着16岁的申友强,个子不足1米6,师傅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小号工作服穿在身上都显得宽宽大大。
这次特殊见面礼激发了申友强骨子里那股天生的韧劲儿。“你说我不适合,我偏要做给你看看!”那时候,申友强暗下决心。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两年后,申友强终于从对电力工作的“一无所知”,成为抢修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不断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客户的称赞。师傅们的摇头也变成了点头:“小申不错!是个干抢修的料!”
随着遵义的城区电力改造步伐加快,凡是线路改迁、新建、更换等,申友强就是再忙也要到现场去看看,反复核对数据资料,认真做好记录。面对城市配网错综复杂的线路图,新上马的新设备、新技术,哪里刚换了一台变压器,他都了然于胸。申友强俨然成了城区配网线路的一张“活地图”。同事们都竖起大拇指:“这本事真比电脑还管用。”
客户的第二条光明热线
早出晚归,每天上班两头黑,这已经成了申友强工作的常态。
在他的办公桌上,红底白字的水晶岗位牌分外醒目。“子承父业就意味着接受了一份责任和嘱托,既然选择了电力抢修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比别人更多的付出和担当。我将用心守护这份光明,并一直坚守这个岗位。”
为了这份坚守,工作三十多年,申友强没请过一次假,他的徒弟李明虎说:“他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连百分之十都不到。”
每天,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查看抢修情况。他们每天的抢修任务至少在20处以上,抢修车每天运行的路程至少有200公里。而每一次任务,申友强都会一条一条仔细记录下来。
现在,客户一有用电的问题就找申友强,这缘于十多年前的那次客户回访。
2004年5月的一天,家住老城区的张大爷,发现家里停电了,孩子不在家,张大爷只好自己拨打95598热线。好不容易拨通了,热线里的普通话让大爷犯了难,折腾半晌才得以报修。
这一次也正好是申友强去张大爷家抢修。张大爷看他说话很和气,就说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年纪大了,操作不容易,又不大听得懂。”
回到办公室,申友强在思考老人的话,他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为何不公布一个手机号码,让用户更方便呢?
申友强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通过报社、广播和社区公告栏公布了出去。申友强承诺:保证24小时随叫随到。
因为这个手机号码,让他实实在在的为人救了急,甚至是救了命。
那是2007年6月的一天晚上,一间静谧的手术室里,医生护士全副武装到位,手术台上的无影灯开启,一切准备就绪后,与死神争抢生命的急救手术开始了,突然,这一切陷入黑暗中——停电了。
这个仿佛电视剧中的情景在遵义医学院再现。医院电工查找了半天,然后着急地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原因。主刀医生焦急万分,如不及时恢复供电,病人将会有生命危险。危急时刻,医院后勤科的同志想到了申友强,拨通了他的手机。
当时,申友强正准备休息,电话一接,他翻身下床,立即通知抢修中心值班人员,“马上开一台发电车,以最快速度赶到医学院!”自己也立即开车前往。
事后,医学院后勤科的同志说,“当时情急之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了你的手机,没想到你们的抢修速度比110还快!”病人家属也连声感谢说:“你们供电局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在遵义,除了95598热线之外,申友强的手机就这样成了客户的第二条光明热线。
申友强说:“无论是白天黑夜,不管是不是在遵义,我的手机从不关机,从不拒绝接听电话。”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年少时,纵然你起点比别人低,但你不轻易言弃,靠着自己的坚韧与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你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披荆斩棘,勇登高峰!”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寒风还是雨雪,都不能阻止您勇敢的脚步,当千家万户渲染在温暖与幸福中时,是你坚毅的身影在守护光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会,申友强荣幸地担任了北京奥运火炬手,并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和北京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交流,那次恳谈会的主题是“中国心、人民情”。十名大学生志愿者联名手写了上面这几段话送给他。
2012年,申友强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在会议合影中,第7排左8的那位穿着仡佬族服装的就是申友强。7年多来,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被挂在申友强创新工作室的墙上,他把它当作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
在城区供电分局五楼,申友强的办公区域成为遵义供电局党员体验式教育示范基地,也是每一位新员工上岗前必上的一堂课。
一位前来学习的大学生小高说,“这个长廊,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电力工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很受教育。”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件事坚持一辈子。”这是申友强在抢修岗位上默默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一个人优秀不算什么,而带动身边的一群人优秀才更有价值。申友强身体力行,带出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员服务队。
2017年4月17日晚上21点45分,申友强的电话响了。“具体什么位置?……好,我马上到。”挂掉电话,申友强拿起家里常备的安全帽就往外赶。
电话是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值班中心打来的,当时在遵义茅草铺附近的一个废弃轮胎厂失火,要他们配合消防救灾。
申友强15分钟就赶到现场协助救灾。另一头,同时接到电话的同事李明虎迅速赶回城区分局,通过平台操作,对失火现场周边作临时断电处理。
“那时候不是在抢修,就是在去抢修的路上。”申友强说。由于当时城区电网还较为落后,故障发生率高,辖区内有23万用户,全年的抢修次数超过13000起。“我们三个人一个组,平均每天要处理80多起故障”。
那些日子,申友强带着李明虎和其他队员连轴转。抢修现场,申友强总会不厌其烦地交代组员:“地线接好”“注意”“慢点,一步一步来”。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申友强服务队”已涌现出如南网劳模李明虎、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邹江华等一大批优秀党员代表,他们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它新的力量。“申友强服务队”被南方电网公司列为群众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同时成为南方电网公司首批“优秀党员服务队”。
而成立的“申友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6个技术创新和2个管理创新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城区供电可靠性,降低了客户停电时间,圆满完成80余次重要保供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