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释放改革红利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能源新观察

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释放改革红利

贵州省能源局门户网站  http://nyj.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05 10:57:00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煤炭、火电、水电发展不协调不充分,是长期困扰贵州能源的历史难题。

2017年5月23日,贵州省召开全省能源工业转型发展大会(以下简称5.23会议),提出以凝聚“五大共识”、坚持“五条基本原则”和实现“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内容的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以下简称新机制)。推动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黔府发〔2017〕9号,以下简称去年9号文),明确要求对煤炭工业实施脱胎换骨改造、加快转型升级,为全省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能源支撑保障。

2018年4月,贵州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加强煤电要素保障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意见》(黔府发[2018]9号文,以下简称今年9号文),要求以落实电煤中长期合同为重点,加快培育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煤炭、电力协同发展,构建“煤—电—网—用”产业链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打造能源总量充足和能源价格具备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

6月14日,在贵州十二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汇报了落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和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情况汇报。

汇报说,新机制实施一年以来,红利持续释放,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煤炭、火电、水电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历史难题正在逐步破解,能源工业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巩固。

这次会议强调,要按照“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已有的思路、方向、政策框架,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煤炭企业准入门槛,加快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升级,实现煤炭均衡生产,释放优质产能,推进煤炭综合利用。要加强政府调控和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完善发电权益交易制度,健全电煤储备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妥善处理涉法涉诉和矿界重叠问题,形成全省战略性长远性的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


2.2017年12月17日, 随着黔西电厂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贵州金元公司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吴昊摄影.JPG


2017年12月17日, 随着黔西电厂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贵州金元公司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吴昊摄影

新机制效果明显

按照5.23会议提出的“煤炭保持均衡生产、电煤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用电价格在全国保持竞争力、增强政府对能源工业的调控力、煤炭火电水电协同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2017年以来贵州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抓住能源工业运行关键环节,推动“新机制”深入实施取得明显效果。

煤炭——产量稳步回升

2017年,贵州省能源局实行煤炭生产定期督导制度和采掘失调煤矿挂牌督办制度,完成调度原煤产量8900万吨。2018年,贵州省政府针对煤矿企业生产天数不足的问题,建立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秩序机制,生产煤矿必须按照330天生产时间制定生产计划,地方政府以非安全隐患原因要求煤矿停产或煤矿自行停产必须提前15个工作日报备。

2018年1至5月,贵州省能源局调度原煤产量4179万吨,同比增加552万吨,日均产量27.7万吨。按照当前进度和煤矿采掘布置情况,全年可确保完成调度原煤产量1.1亿吨。

电煤——7000万吨合同100%签订

2017年,贵州省通过签订落实电煤合同,供应电煤5808万吨,同比增长41%。合同量的80%在7至9分/大卡区间,其余20%由双方按照市场机制形成。

2018年,贵州进一步完善合同量价形成机制,按照电煤需求总量7000万吨,100%组织签订合同,比去年实际完成量增加近1200万吨,合同内价格全部在7至9分/大卡区间。与此同时,制定出台了合同履行奖惩考核实施方案和定期通报督导制度,实行电煤中长期合同履行与发电权益分配、电煤存煤与基础发电计划“双挂钩”制度,强化激励和惩戒措施。目前已完成年度合同7000万吨的签订任务,1至5月实际履约量2534万吨,同比增加364万吨。

电改——电价竞争优势凸显

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贵州省在全国的电价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输配电价改革。在2016年输配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1.66分钱的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降低一般工商业、低电压等级大工业用电输配电价,2018年再将一般工商业输配电价及其目录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1.91分。

二是优化电价结构。2017年对大数据、生物医药、煤矿企业改造升级试行基本电价据实计收,将部分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标准降低25%,取消公用事业附加费。对电解铝、铁合金、电解锰、黄磷采取临时性价格支持政策。以上两项举措每年减少实体经济电费15亿元。

三是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实现大工业用户市场化交易全覆盖,2017年交易电量436.48亿千瓦时,占省内售电量的42.6%,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47.63亿元。目前,贵州省大工业目录电价排全国24位,输配电价在已公布标准的28个省级电网中,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大工业用户输配电价分别排第23位、第26位、第27位,在周边省区市中,仅略高于云南。

调控——加快组建省级能源集团

盘江煤电集团、乌江能源集团组建方案正在加快落实。根据方案,到2022年,盘江煤电煤矿产能、产量、供应电煤将占全省煤炭领域三分之一;乌江能源控制煤电机组550万千瓦,两家集团控制煤电机组将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 

煤、火、水均衡发展

2017年贵州省建立了“基础存煤+季节存煤”电煤储备机制,2018年再完善为“基础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储煤”,着力破解煤炭电力季节性紧张问题,截至6月12日,贵州省统调火电厂存煤308万吨,比2017年同期增加100万吨,已完成300万吨的基础存煤任务。

把水火电发电权交易作为关键举措,以枯水年发电量为水电发电基数(年发电利用小时为2710),5万千瓦及以上水电机组、统调火电机组为交易主体,超过基数电量即为交易电量。2017年水火电发电权交易18亿千瓦时,火电收益1.39亿元,全部用于火电厂储煤贷款贴息。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建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的决策符合贵州实际,初步实现“水电向火电利益传导→火电向用电企业利益传导→吸引更多企业在贵州发展→大幅增加全省用电量→促进煤炭火电水电在做大总量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2017年,贵州全社会用电量达13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贵州电网省内售电突破千亿大关,实现扭亏为盈,售电量增速居全国第3位。全省煤炭电力工业增加值12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12%。今年1至4月,省内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8%,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7.6%,电力工业增加值增长13.7%。

煤炭转型蹄疾步稳

5.23会议上,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煤炭工业作为能源转型升级的“当头炮”,要求到2020年,全省形成煤矿全部为30万吨/年及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全面实现智能化控制、稳定保障电煤供应和其他用煤需要、符合集约安全高效绿色要求的现代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五个显著”(生产供给结构显著优化、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智能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加强)。按照上述目标和去年9号文的总体部署,贵州上下全力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

——四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实施。

一是淘汰落后煤炭产能三年攻坚行动稳步推进。2017年关闭退出煤矿120处、淘汰落后产能1749万吨,实现9万吨/年煤矿全部淘汰退出。2018年1至5月,关闭退出长期没有产量的“僵尸煤矿”28处、产能408万吨,兼并重组煤矿全部明确处置意见。

二是培育释放优质煤炭产能步伐加快。2017年5月以来,累计改造提升和建成大中型煤矿45处,新增产能2000万吨/年。贵州省煤矿产能正加快由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

三是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实现突破。发耳煤矿在西南地区首家同时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盘江精煤、兖矿能化等6家主体率先完成所属煤矿机械化改造。2017年5月份以来,贵州省累计完成21处煤矿综合机械化改造,26处煤矿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和3处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升级。

四是“三利用”工程加快推进。建成山脚树煤矿瓦斯制LNG、大方煤层气制CNG、金佳煤矿低浓度瓦斯提纯项目,投产百管委煤矸石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盘州、织金等10个瓦斯抽采规模化示范矿区和青龙煤矿等矿井水工业化利用项目正加快实施。

——煤炭工业转型发展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按照去5·23会议上对煤炭工业发展配套政策不完善、不到位的精准分析,重点围绕破解融资难、技术制约、手续办理慢、涉法涉诉多等突出问题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资金配套政策。争取到中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8.61亿元。为用好每年10亿元煤炭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先预拨、后清算”,对2017年启动实施项目预拨5亿元,2018年6月底对2018年启动实施项目再予以预拨9亿元,并研究建立投贷联动机制、矿权二次抵押机制,对年内能够有效释放产能的煤矿项目,财政性资金与金融机构按0.15:0.85比例对项目实施投放,煤炭企业探、采矿权可向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实行二次抵押贷款。这项举措落地实施,将有效缓解煤矿企业融资困境。

二是完善技术支持措施。出台全国首个智能机械化建设与验收规范性文件,探索形成智能机械化改造的贵州路径。千米钻机技术、高低浓度瓦斯掺烧发电技术、矿井水深度处理技术、新型煤矸石制建材技术在多个煤矿推广应用。初步建成煤炭建设生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化管控数据和视频同步传输。

三是完善手续办理程序。2017年通过合并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分类精简办事手续加快煤矿证照办理。2018年又建立证照到期提前3个月提醒制度,矿权人申请后原则上按简化程序一次性办理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至2019年底。

四是涉法涉诉联合协同化解机制切实发挥作用。2017年5月以来,化解164处煤矿涉法涉诉、新增48处,目前涉法涉诉煤矿250处、同比减少116处。

——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初步实现“一优化四提升”。

一是生产供给结构优化。目前30万吨/年及以上生产矿井产能占比82.4%、产量占比87.1%,同比提高7.3和10.4个百分点,120万吨/年及以上生产煤矿达到17处、产能3167万吨/年,处数、产能、产量占比分别提高1.3、4.1和1.5个百分点。

二是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正常生产及联合试运转煤矿372处、产能13756万吨/年,产能增加759万吨/年,采掘失调煤矿数量减少到71处、同比减少34处。

三是智能机械化水平提升。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67.9%、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综合机械化率49.7%、高档普采机械化率18.2%,提高3.8和1.6个百分点。

四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2018年1至4月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率39.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68.47%,提高5.2和1.7个百分点,矿井水达标排放率100%。五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1至5月煤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5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