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贵州能化发耳煤矿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顺利通过验收
5月25日至26日,省能源局组织专家赴兖矿贵州能化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的验收工作。通过现场查验资料、测试检查,专家组认为发耳煤矿智能化升级后生产系统功能满足相关文件要求,同意包括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内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通过验收。本次验收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省建成了西南地区首家同时完成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煤矿,开启了“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生产模式,打破了业界“贵州地质条件复杂不适于智能开采”的固有思维,翻开了贵州煤炭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发耳煤矿地处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一期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服务年限48年。31004工作面布置在矿井三采区,倾斜长壁开采,工作面长220米,顺槽长度984米,面积167376平方米,地质储量48.2万吨。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0煤层,煤层倾角为14°~24°,煤层厚度为1.4~2.8米,平均厚度为1.8米。煤层顶板为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和泥灰岩。工作面内小断层较为发育,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
自2017年6月份以来,发耳煤矿投入3600余万元,与北京天地玛珂、兖矿西安科技公司合作,经过历时11个月,完成了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7个辅助系统智能化项目的建设。
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用基于可视化的远程干预型智能化无人综采技术路线,以网络通信为基础,以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远程集中控制、可视化远程监控为手段,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实现了智能化作业、地面遥控采煤的目标。
在成功实现智能化开采的同时,发耳煤矿完善了矿井工业以太环网、构建了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完成了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工业视频监控等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通风机、压风机、井下水泵、带式输送机、变电所的远程监控,实现了安全生产各环节的资源共享,实现了管理决策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
31004智能化工作面运行后,日产量由过去的日均1900吨提升至目前的2800吨,增产900吨,效率提高了47%。综采队由原来的85人减少到目前的49人,生产辅助7个子系统现场值守人员由过去的74人减少到目前的21人,累计减员89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820万元。
在近期工作中,我局认真推进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工作,一是强化调度,及时更新和完善了项目进展台账,新建了资金管理台账和新增项目审核台账,力争底数明确,精准施策。二是加大督导力度,根据检查调研结果,向市州政府专门送交了工作提示函,就部分县(市、区)和企业工作推进较为迟缓,资金奖补政策落实缓慢,数据资料报送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三是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开展了煤矿智能机械化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四是为保障煤矿智能机械化装备运行数据实用,格式规范、上传及时,下发了《关于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数据上传省级管理平台的通知》(黔能源科技〔2018〕82号)。五是组织2018年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项目奖补资金申报工作。
目前,全省已有44处煤矿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其中20处已完成改造;100处煤矿实施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已完成的有28处;8处煤矿开展了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