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障更加有力
2020 年, 全省煤炭产能达1.5 亿吨/ 年,30 万吨/ 年以下煤矿平稳有序淘汰退出,生产煤矿单井平均规模提升到53 万吨/ 年以上,是“十二五”期末的2 倍多,建成投产大中型矿井105 处。全省煤矿机械化、智能化率均达100%。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7000 万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长40% 以上。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煤层气年产能均达1 亿方,产量比2019 年增长4 倍和7 倍。2020年,全省“黔电送粤”500.9 亿千瓦时,创“西电东送”20 年历史最高。克服了疫情期间电力紧张状况,杜绝了冬季缺煤缺电现象。全省能源供需平衡、保障稳定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电力装机结构进一步优化
水火风光多种能源互补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全省火电装机超3500 万千瓦、占比近5 成,水电装机近2300 万千瓦、占比近3 成,新能源装机超1600 万千瓦、占比超2 成,而“十二五”期末新能源装机仅占5%,近两年光伏竞价规模、建设速度、并网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发电装机规模增长近6 倍。总体来说,贵州省电力装机结构不断优化。
政策效应持续发挥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造性建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并始终坚持深化完善,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电煤保供、电煤储备、中长期协议、发电权交易奖补政策,推动构建了“煤电网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2020 年,电煤供应达7225 万吨,入冬以来省调火电厂存煤稳定在1000 万吨左右,在重庆、湖南等周边省市电力供应出现紧张情况下,贵州省电力实现持续安全稳定供应。
矿界重叠等遗留问题有效化解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妥善处置煤矿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叠问题,在这一轮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按照实事求是、应划尽划、应调尽调的原则,近180 处煤矿调出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化解了矿界重叠问题。推动实施了保留煤矿完成设立独立法人公司(子公司)工作,推进煤矿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加快兼并重组煤矿分类处置工作,解决了一批制约能源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煤矿安全形势极大扭转
深刻汲取织金三甲煤矿、安龙广隆煤矿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教训,组建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专班,启动实施瓦斯防治攻坚年行动,贵州省财政每年新增10 亿元资金用于煤矿安全生产,2020 年,全省煤矿安全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没有发生瓦斯类死亡事故、瓦斯超限次数控制在千次以内、死亡人数降至全国前10 位之后(第12位,上年第1 位)、百万吨死亡率(0.049,历史最好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