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穿着白衬衣的朱加贤迎面走来时,记者忽然明白,今后再用“黑”“脏”等字眼来形容煤矿工人,那绝对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如果不是提前得知朱加贤刚从井下上来,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个人的职业和煤矿联系起来,何况他笑容灿烂,看上去更像一个喜获丰收的乡村企业家。
在国内媒体圈,朱加贤是一个让人争相报道的名人——22年来,他从一线的采煤工人到如今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兖矿集团三级子公司)副总工程师、综采工区党支部书记,从普通农民工到十九大党代表,朱加贤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成为贵州省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
在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朱加贤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得奖专业户”——“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煤炭工业优秀党支部书记”“兖矿集团劳动模范”“兖矿集团第八届感动兖矿人物”……从2008年至今,朱加贤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
在记者眼里,朱加贤是一个谈到工作眼睛就发亮的煤矿人——当他蹲在地上,用手在地板上比划着,向记者介绍他们正在井下新实施的“切顶留巷”工法时,他由内而外散发着对事业的热爱与激情,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令人只想对他说:“你认真工作的样子,真好看!”
朱加贤由内而外散发着对事业的热爱与激情,令人只想对他说:“你认真工作的样子,真好看!” 发耳供图
越学越想干
“明天我们煤矿要迎来一群大学生!”
7月10日下午17:30分,从井下回到办公大楼的朱加贤急匆匆洗了个澡,顾不上头发还在滴水,一见到记者,立马讲起了矿上的新气象。
朱加贤告诉记者,7月11日,来自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的21名大学生正式到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报到。在这些大学生中,有的会到井下采煤一线奋战,有的会成为智能机械化系统的设备操作员。
“大学生主动要求到煤矿工作,这要放在从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再也没人说我们‘脏、乱、险’了,煤矿安全了,环境变好了,收入提高了,人才自然也来了。”
而在朱加贤20来岁时,煤矿工人可不是个“吃香”的职业。
朱加贤出生在贵州省盘州市四格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20岁那年,为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朱加贤随着外出务工大潮踏上了打工之路,在昆明找了个建筑工地的活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工钱却只有二十几块,两年下来也没攒下什么积蓄。
与其在他乡徘徊彷徨,不如回家乡谋求生路。
22岁时,朱加贤离开了昆明建筑工地,回到了家乡,到盘江土城矿干起了煤矿工人。
从此,“煤矿”这两个字,便和朱加贤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普通农民工到十九大党代表,朱加贤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成为贵州省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发耳供图
2005年5月,为方便照顾家人,而立之年的朱加贤选择到了离家更近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成为采煤一区的采煤工人。
一身蓝矿服、一盏矿灯、一条白毛巾、一个瓦检仪,脏活累活抢着干,每个班下来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浸透,同事眼里的朱加贤,浑身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工作就是他的全部。
都说采煤是体力活,能吃苦受累就行。但朱加贤觉得,仅凭苦干远远不够,还得用先进的采煤技术来干,学好技术、练好基本功才是成为一名合格煤矿工人的第一步。尽管自己只有初中文凭,但爱好钻研的朱加贤,不想再吃“没文化、没技术”的亏。
从那时起,朱加贤便下定决心改变现状。他专门买回《采矿工程》《采煤机械液压传动》等专业书籍,只要有空闲,当工友们都围在一起“摆龙门阵”时,朱加贤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书。
学历低、底子薄并不能阻挡朱加贤汲取知识、奋力进取的步伐。看书时,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将井下的各种设备进行肢解学习;下井时,就把书中理论知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仔细揣摩,不断向老师傅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加贤很快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维修本领。2006年,他在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比武中获得“岗位能手”称号,并成为采煤工区生产二班班长。
朱加贤总结出了一套判断故障的口诀:一听、二看、三试、四动手。一听,即听设备运转的声音;二看,即看设备润滑、油标油位、紧固情况;三试,即试设备的工作状态;四动手,即确认故障后,再动手工作。该口诀在保障区队采煤设备正常运转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在整个兖矿集团广泛推广。
2010年4月,朱加贤被提拔为副区长,成为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第一个从农民工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区队长。
2011年,朱加贤和有关技术人员通过调研、论证,创新采用的“综采工作面混凝土块砌墙沿空留巷技术工艺”取得成功,解决了采煤工作面瓦斯积聚问题,每年创造价值1100万元,获得兖矿集团201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的10多年里,由他为主或参与完成的35项技术革新,创造效益约3700万元。
2014年11月,在矿井生产接续紧张、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朱加贤临危受命,被提任为综采二区区长、党支部书记。综采二区有员工130人,70%是当地少数民族,其余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而且90后的年轻人较多,思想活跃、管理难度大。同时,还面临30704工作面处于生产任务重、顶板破碎压力大的困难。
朱加贤像兄长般给员工讲形势、讲困难、讲希望,提振大家士气。为确保安全生产,他每天三个班班前会亲自到场,给大家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当班工作重点,下井跟班加班延点、打连勤成为家常便饭。在他的带领下,当月创下了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单月产量11万吨、砌墙185米的历史最高纪录。
朱加贤工作照
干出了成绩的朱加贤并没有松懈学习,2015年6月,他拿到了贵州大学采矿工程系采矿工程专业大专学历。
“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我是越干越喜欢,越学越想干。”朱加贤说。
2016年8月,综采二区承担30702工作面末采和15301工作面安装的双重重任,朱加贤接到任务后,深入井下一线现场,制定生产方案,对原有三个班的人员重新调整优化组合,组建成6个小班组织生产,对末采及安装计划进行倒排工期,使综采二区提前3天完成了30702工作面末采任务;克服了15301工作面运输系统复杂、工作面倾角20°等重重困难,设备一次调试成功,为矿井的接续生产赢得了主动。
2018年,朱加贤带领综采工区党支部的两个工区,共生产137.2万吨原煤,比考核增加16.02万吨,完成考核目标的113.24%,完成奋斗目标的109.62%。综采工区党支部“三创一比双示范,打造过硬党支部”典型经验,在贵州全省煤矿中推广开来。
朱加贤领取矿灯准备下井
技术越先进干得越攒劲
和煤炭打了20多年交道的朱加贤,经常有朋友劝他换一份更轻松的工作,朱加贤却摇头,“我不想离开,我觉得这儿就是我的家。”
朱加贤常说:“我有三个家,一个是老家,一个在井下,一个在矿上。”
一说到家,朱加贤总觉得对不住家人,没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就连女儿高考的当天,也未抽出时间陪同,家里每次秋收,也是请人帮忙收割。这让朱加贤的妻子包巧灵感慨,“我嫁给了他,他却嫁给了煤矿。”
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即将踏入社会,儿子刚刚高考结束,妻子包巧灵跟随他的脚步,也来到了煤矿,在矿灯房工作。
“现在唯一放不下的便是还在盘州老家的父母,除了过年过节能回去多呆几天,平时抽空看望双亲,都是当日返程,矿上的工作不能耽搁。”朱加贤说。
7月10日,记者来到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这天,碰巧遇到矿上即将上马第二套智能化采煤50105工作面。“我们为这套全新的系统忙活了一个多月,今晚就要正式调试运行了。”讲起煤矿的机械化、智能化设备,朱加贤神采奕奕,就像在细数他的一件又一件“宝贝”。
2017年6月,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智能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试点煤矿,要求在2018年5月底之前完成一个智能化生产工作面、7个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建设任务。
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开采,在整个西南地区没有先例,国内也只有少数条件好的矿井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如此艰巨的重任,无疑成了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的“一号工程”。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加贤和来自机电、采煤的13名工程技术人员主动请缨,成立智能机械化建设团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广泛收集专业刊物、与设备厂家技术员探讨交流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智能机械化、信息化安装维护理论知识,确定出智能机械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措施,破解了存在的难点和瓶颈,最终摸清了31004工作面和7个辅助系统的“脾气”。
2018年2月,朱加贤带领团队投入到智能机械化设备的紧张安装和调试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量大,他们自发开启“5+2”“白+黑”的工作模式,白天战斗在安装、调试现场,晚上聚在办公室,就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厂家设计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衔接,研究破解的措施。
经过50天的鏖战,智能机械化建设团队圆满完成矿井智能机械化建设任务,共安装146台液压支架;800余台刮板输送机、采煤机、刮板转载机设备;上万米光纤、电缆,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
讲起煤矿的机械化、智能化设备,朱加贤(左二)神采奕奕,就像在细数他的一件又一件“宝贝”。 发耳供图
如今,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由集控中心远程操控“一键启停”,规避了人员近距离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通风机、压风机、原煤运输、变电所、排水泵房“五个子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达成“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的目标。
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运行后,日产量由过去的平均2300吨提升至目前的2800吨,增产500吨,效率提高了21%。采煤工作面和生产辅助7个子系统累计减员89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820万元。
2018年5月16日,智能机械化建设项目顺利通过贵州省能源局组织的鉴定验收,荣获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级标杆项目”称号。31004智能化生产工作面不仅填补了贵州省的一个空白,而且成为西南四省一市第一个智能化生产工作面,开启了“无人驾驶”的时代,改写了贵州省煤炭开采历史。
在第一套智能化生产工作面的基础上,从2019年5月起,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引进第二套设备,建设50105智能化生产工作面。
“这套共投资7000多万元的设备,可是我们的宝贝啊。”朱加贤说。
直到7月8日,设备的各部件才陆续到齐,朱加贤心里又急又喜,一心想着让这套设备赶紧“上岗”。
“你们看,现在煤矿早已不是以前的傻大粗,技术越来越先进了,我不仅不会离开,更要攒劲学、加油干。”朱加贤这样对记者说,“再说了,我现在还有问题没解决。”
“我们生产系统实现了智能化,辅助系统实现了智能化,但巷道掘进速度慢,智能化采煤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生产效率就提不上来。”
“下一步,我们要在掘进上下功夫,实现掘进系统的智能化。”干劲十足的朱加贤,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