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林:“三线精神”创奇迹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能源新观察

宋福林:“三线精神”创奇迹

贵州省能源局门户网站  http://nyj.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30 10:13:00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好人好马上三线”“十万大军进贵州”。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远离故土奔赴贵州,用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9年7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贵州省盘州市红果新城干沟桥翠屏山公园一栋小楼里,已步入85岁高龄的宋福林,谈笑风生、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他讲述的盘江三线岁月里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动人故事,令人肃然起敬。

回忆当年参加三线建设,宋福林仍记忆犹新。摄影/王国利.jpg

回忆当年参加三线建设,宋福林仍记忆犹新。摄影/王国利


创业:荒山野岭建三线

53年前进入贵州时的情景,宋福林至今还历历在目。

1966年2月,春寒料峭的贵州盘县断江公社,山路弯弯,坡急路陡,道路泥泞。

经历了火车、汽车、徒步“三步曲”,跋涉上千公里后,宋福林和来自辽宁、河北、黑龙江等地的三线建设者们集聚到拖长江畔。

荒山野岭中,文化背景不同,口音不同的一群年轻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早日建好三线,让毛主席放心。”

宋福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61年7月,他从东北工学院采矿系毕业,同年9月被分配到黑龙江省鸡西矿务局工作,先后在该局计划处、城子河矿任技术员。

在“十万大军进贵州”的感召下,19662月,成为一名三线建设者的宋福林来到贵州盘县,在山脚树小井开发处任主管技术员。

那时候条件艰苦,连一张像样的图纸都没有;脚踩烂泥、顶风冒雨、人拉肩扛地干活;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干粮,十天半月不知鲜菜与肉味。

“就算再难,我们也只有一个想法——拼命干活,让毛主席睡得着觉。怀着对党的忠诚和一腔热血,大家什么苦都能吃,没有一句怨言。” 宋福林说。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小井开发处处于半停产状态。部分人思想开始动摇,找门路调回老家。

而宋福林没有回老家的打算,仍旧刻苦钻研技术业务。1967年1月,他调到火烧铺矿,先后担任主管技术员、生产副区长、区长、采煤队长。

1974年10月,宋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技术员、火烧铺矿通风区区长,到盘江矿务局生产技术处副处长、处长,盘江矿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副总工程师,再到1987年10月任盘江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宋福林在盘江矿务局1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了22年。他对当时盘江矿区各矿井的概况了如指掌,甚至清楚地知道哪条巷道可以直行,哪条巷道只能爬行。

“我不是乘‘电梯’直上的干部,而是深一脚浅一脚,一路走来。”宋福林坦言,自己是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推上了盘江远航的“驾驶舱”。

1992年12月,宋福林(左三)与盘江矿务局局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干沟桥中心区建设。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供图.jpg


1992年12月,宋福林(左三)与盘江矿务局局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干沟桥中心区建设。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破局:一招棋胜满盘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业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站在改革前沿。

盘江矿区煤种丰富、煤质优良,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炼焦煤基地,具备“出好煤、多出煤”的丰厚条件。但由于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打眼放炮总是遇到问题,技术力量薄弱,小改小革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如何引进资金、技术,如何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成为当时盘江矿务局的头等大事。

当时,年富力强的宋福林有20多年基层技术储备,又是大学采矿专业毕业,理所当然被委以重任。

1965年到1975年,是盘江建设的高潮时期。火烧铺、月亮田、山脚树、老屋基等大矿先后建成投产。然而,随着煤矿基建队伍大批调离,留下了大量遗留问题,矿区设计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人心不稳。煤炭生产不出来,也运不出去。

1986年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贵州,在接见宋福林时说:煤炭要就地消化,煤矿只搞煤不行,要搞多种经营。

就此,宋福林开始组织盘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矿务局的目标,围绕质量标准化提出了“大搞采掘机械化、采面支护单体化、采区运输皮带化、消灭爬行巷道化”的井下“四化”目标;积极推行合理集中生产,发展采掘机械化;实行设备租赁经营,有偿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

一系列改革方案、措施、远景规划在盘江矿务局逐渐浮出水面,走煤电结合发展之路逐渐明晰——

原有五对矿井的改扩建,盘南矿区千万吨产能的开发,响水煤矿、马依特大型煤矿、响水电厂的煤电以及整个盘江煤化工产业链的聚合……

老矿井、老矿车、井下皮带运输、爬行巷道、采掘打眼放炮等技术改造分期进行,采掘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

此后的岁月,井下木支柱巷道逐步变成了“钢铁长城”,盘江的综合机械化采掘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一刀割下万吨煤、一个工作面年产百万吨原煤成为现实。

1991年,盘江矿区原煤生产达产。1993年,实现利润6205万元,是建局以来较大幅度增长的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盘江矿区搞综合机械化,可是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曾有相关专家下了定论,盘江矿区地质条件不能搞机械化。

“实践证明,井下机械化综采、综掘,我们搞成了。”宋福林说,通过综合机械化,减少了井下人员,提升了效率。

回忆起那时的改革,让宋福林感受最深的是“必须实事求是”。

“办事不飘不虚,说真话办真事。不然喊了半天、吹了半天,实际上又做不到,时间长了就失去信誉。”

“无论改革还是创新,效率上不去都是瞎扯。”

“方向对了,路径对了,就是干不干、怎么干的问题。只要坚持下去,终能取得成果。”

“一代又一代的三线精神传承,是盘江矿区一路前行的重要支撑。”宋福林“金句”频出。

宋福林告诉记者,当时盘江矿区的技术改造资金,除了自筹,还来源于国家配套项目资金。“在那以运定产的年代,我们存了300多万吨煤,为技改提供了资金支撑。”

矿区技术改造取得成效后,宋福林又谋划了一盘更大的“棋”——打造盘江煤电“航母”。

干沟桥中心区鸟瞰。摄影/朱志平.jpg

干沟桥中心区鸟瞰。摄影/朱志平

定位:建成靓丽西大门

主政盘江矿务局初期,宋福林干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从全国高薪招聘优秀教师,以提高盘江矿区各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解除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建成了盘江矿区总医院。这两件事共投资了4个多亿。

“人的思想稳定是关键,思想稳定了才能安心去工作,而教育、医疗是稳定之本。”宋福林说。

为盘江人建一个像样的“窝”,让那些为盘江“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职工们老有所居、老有所养,是宋福林心里一直想办的事。

“我们职工居住在100多公里沿线的深山沟里,不能总是这样四处分散,没有一个家。”

正是盘江矿区中心区大规模异地搬迁工程的决策,赢得了矿区10多万职工家属的心。

而搬迁规划首先得经过当时国家计委批准和煤炭部同意,拿到这个“通行证”可不容易。

其次是选址。“我们动员了包括成都建筑设计院等共8个设计院会战,要确保中心区建筑50年不落后,建成贵州最靓丽的西大门。” 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址在红果镇干沟桥。

1993年217日,盘江矿务局干沟桥中心区建设正式开工。19989月,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机关搬迁至干沟桥中心区。

数以千计分散在各个矿井的退休矿工职工,终于有了新家,

宋福林也光荣退休。

时至今日,盘江矿务局“白衣服、绿裙子、红帽子”的住宅区依然是盘州市红果新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干沟桥西部翠屏公园山顶“九重天安塔”,寓意着平安吉祥,西部翠屏公园不仅是干沟桥片区的靓丽景点,更是干沟桥居民公认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作为盘州市干沟桥中心区建设的主要决策人,宋福林对整个盘江及现在盘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金彩盘州”,红果新城成为贵州最靓丽的西大门,G60国家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水盘高速、盘兴高速建成通车,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南昆铁路、水红铁路在市中心城区交汇,沪昆高铁通车。

2017年6月,撤县建市的盘州市成为云贵交通、能源、商贸、物流、旅游的重要节点,也是贵州省毕水兴经济带的中心腹地。

这片三线建设者流血流汗的土地,正不断涌现新的传奇,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宋福林说,当初靠背泥土建设了翠屏公园。摄影/王国利.jpg

宋福林说,当初靠背泥土建设了翠屏公园。摄影/王国利

发展:改革永远在路上

今天的盘江煤电集团,已成为一家以资源能源为基础,集产业发展、集团管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正担负起做强做优做大贵州能源工业的历史重任。

宋福林在任期间,为盘江煤电集团成为能源“航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盘江矿区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宋福林主导开启了具有盘江特色的“全方位”改革,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矿务局的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煤为主,煤电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指导思想。

1997年71日,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行,宋福林任董事长。由盘江矿务局改制而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制企业的诞生,宣告了盘江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确立,跨出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门槛,融入了市场经济。

在盘江工作的32年,宋福林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工业优秀局长、优秀企业家(金钟奖),全国煤炭系统和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企业家等众多荣誉。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集体;企业的发展更不是孤立的,它是一辈又一辈人承前启后、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结晶与成果。”宋福林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