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业对全省发展大局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支撑作用,煤炭工业是推进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当头炮”。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推出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改革红利极大释放,电煤供应形势持续显著好转……在能源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贵州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有了电煤保障,今年计划发电比去年翻了一番。”说起如今的变化,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金元)下属纳雍电厂厂长颜东升的脸上一直带着笑容。2019年1月,因电煤充足,纳雍电厂发电10亿千瓦时,不但实现了“开门红”,更是终结了往年冬季全厂参加的“抢煤大战”。
从“十年八荒”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贵州打出的系列“组合拳”,招招有力,全面破解了煤炭大省的“燃煤之急”,冬季电煤紧张状况已得到极大缓解。
来往于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的运煤车辆
改革:新机制破解煤荒
“十年八荒”,是困扰贵州多年冬季煤炭供应紧张、电煤告急的尴尬局面。全省电厂冬季存煤时常陷入“红色预警”,“拉闸限电”一触即发。2016年10月底,全省电厂存煤平均可用天数仅为7.7天。据统计,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贵州有8年电煤、电力季节性供应紧张。“贵州成为煤炭供应最为紧张的省份之一,煤炭大省贵州陷入困局……”一些网络媒体“黔煤技穷”的说法,一度引发业内关注。
据了解,前些年贵州多次出现电煤供应紧张,重要原因是电煤价格波动太大。电煤价格低时,煤炭企业生产和电厂存煤的积极性都不高;电煤价格高时,煤炭企业恢复生产又需一个过程,电厂购煤又存在较大的成本压力。
破解季节性煤荒难题成了贵州能源工业的重中之重,贵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长期制约能源工业发展的顽瘴痼疾开刀。
2017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创造性推出《贵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以“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促进水电火电均衡发展、提高电煤储备水平,实施电煤中长期合同稳定煤电双方市场预期、实现煤炭连续均衡生产,扩大电力直接交易、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
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加强煤电要素保障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意见》出台,紧接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稳定煤炭生产供应、深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健全完善电煤储备机制、加大相关利益方考核力度等重点任务,推出电煤保供奖补机制、煤矿改造项目投贷联动机制、电煤货款快速结算机制、矿权二次抵押机制等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贵州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已然明晰: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完善、优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动煤炭、电力协调发展,构建“煤-电-网-用”利益紧密联结机制,确保电煤供需平衡、电煤储备充足、能源保障有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能源总量充足和价格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
系列“组合拳”直指要害、招招见效。贵州煤电要素保障指标持续好转,达到近3年来最好水平。2018年12月31日,全省统调火电存煤703万吨,同比增加328万吨,可用33.7天。多年来冬季电煤紧张状况已不复存在。
煤矿与电厂从原来的“冤家”逐渐成为“亲家”,“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的预期目标初步实现。
每天有8000吨左右电煤、精煤从盘州市花家庄火车集运站运出
红利:手里有“粮”心不慌
往年冬季,纳雍电厂每天平均需要1.5万吨电煤,但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因电煤短缺开机不足,近年来企业连年亏损。
2018年,纳雍电厂签下两笔电煤供应大单——
5月21日,贵州金元与贵州贵能投资集团签订5年供应纳雍电厂1000万吨电煤的长期合同。
为保证向纳雍电厂供应电煤,贵能投资集团投入90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一条50多公里的运煤专用公路,还花7000万元购买了50辆大卡车,专门运送电煤到电厂。
12月26日,贵州金元与贵州众一金彩黔矿业有限公司(简称众一金彩黔公司)签订煤电联营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众一金彩黔公司在未来5年内向纳雍发电总厂二厂提供电煤。
众一金彩黔公司与纳雍电厂“联姻”的特别之处是,电煤每发一度电的上网电价,电厂只收几分钱的加工费,其余是煤矿的电煤成本。
“电价涨、电煤价格涨。电价跌,电煤价格也跌,这种方式对双方都有保障,实现双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家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众一金彩黔公司总经理颜本福表示,这样的利益捆绑模式,煤价不会因市场变化跌宕起伏,也不会因煤质问题引起纷争,解决了纳雍电厂多年来缺煤的状况。
实现双赢的企业不是少数。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构建“煤电一体化”战略要求,2018年8月,盘江煤电集团收购了广投黔桂电力,由原来的电煤供应方变成一家人,形成了一条更加完整的煤电产业链。
一块牌子更换的背后,是盘江煤电集团生产的电煤,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2018全年供应电煤207万吨,超额115%完成电煤保供任务。
电煤是电厂的“口粮”。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总经理蒋柯说,每天,除了约8000吨电煤从公路运到电厂,还有盘江精煤公司5个煤矿至少700吨电煤通过火车送到电厂。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蒋柯介绍,充足的电煤让电厂机组开足马力生产。2018年,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机组利用小时数全年达到5787小时,创5年来最高水平,成为全省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最高的电厂。
2018年,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与兴仁登高铝业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全年完成交易电量7.7亿千瓦时,向其他企业直供电34.3亿千瓦时,实现了“企业利益共同化”的目标。
曾经是冤家的煤矿和电厂,如今因利益捆绑亲如一家。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供应电煤6300万吨,同比增加795万吨,年底统调电厂存煤突破700万吨,同比增加一倍。
纳雍电厂二厂储煤仓电煤有保障
升级:“两化”实现新突破
32岁的丁华峰是黔西县人,2018年9月以前,他在众一金彩黔公司岩脚煤矿干了5年多井下电气维修工。
“井下环境很差,潮湿又阴暗,下井出来脸上黑得什么都看不见。”2018年9月,岩脚煤矿开始实施智能化改造,有大专文化的丁华峰转身成为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集控中心远程操控员。
“以前我们一个班只能采三四刀煤,现在能采七八刀。自动化程度高了,人的劳动强度就降低了。”坐在调度室一键启动采煤机,丁华峰最大的感受是工作环境改善了,可以穿得干干净净地上班,而且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2017年贵州省出台的《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智能化、机械化(简称“两化”)开采。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产矿井采掘机械化全覆盖、辅助系统智能化全覆盖、信息化服务管理和监控全覆盖。
2018年,众一金彩黔公司共投资1亿元对旗下瑞丰煤矿和岩脚煤矿进行智能化改造,两个煤矿智能化综采面先后通过省级验收,实现效益安全双丰收。
颜本福介绍,岩脚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量从原来的每天800吨增加至现在的每天2000吨,每月增收200多万元。工作面由原来的10人变为现在的1人操作、2人巡视,辅助系统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产后,增强了安全保障能力,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也解了招工难的燃眉之急,每月还减少人工成本30多万元。”颜本福说。
岩脚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另一个亮点,是形成了贵州省第一个煤矿透明工作面。
颜本福介绍,透明工作面就是利用钻探、井巷、槽波探测技术,建立透明工作面的三维地质可视化初始模型,再利用震动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实时修正透明工作面模型,并实现数据共享、动态反馈煤岩识别信息。透明工作面将多种智能控制系统(通信、液压等)应用于综采工作面,实现在工作面集控中心及地面监控中心对各种综采设备进行集中自动化控制,确保各设备协调、连续、高效、安全运行,将工人从工作面解放出来,实现工作面智能化、少人化。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2018年,贵州全省煤矿“两化”升级改造取得重大突破。发耳煤矿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同时建成智能化工作面和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的矿井,日均产量从1900吨提升至2800吨,效率提高了47%,井下人员减少89人;众一金彩黔公司所属7处保留煤矿均完成了综合机械化改造、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并率先在民营企业开展了2个智能综采工作面升级改造。
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省采煤机械化率仅为62.1%,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智能机械化采煤尚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全省采煤机械化率达到71.7%,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2019年的目标是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80%,80%的生产矿井开展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
截至2019年2月底,全省75处煤矿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220处煤矿实施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16处煤矿实施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升级。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综合机械化改造煤矿34处,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煤矿75处,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升级煤矿7处。
众一金彩黔岩脚煤矿自动出煤专线。
创新:资金渠道有新招
盘州市花家庄火车集运站,是贵州邦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煤炭运输站。平均每天都有8000吨左右的电煤、精煤从这里运往昆明和六盘水等地。
每一辆运煤车从煤矿装煤,再到花家庄集运站,都要在各个关口刷“盘州市煤炭境外调运标识卡”,盘州市能源局通过运煤车刷卡收集数据,对煤炭生产和运输进行监控。
盘州市各煤矿电煤任务按天考核,如果当天没有完成电煤任务,运煤车司机就拿不到“标识卡”,煤矿的煤炭就出不了盘州市。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家县级能源投资公司,盘兴能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盘兴能投公司)是盘州市电煤保供的主体企业,在电厂与煤矿之间充当融资担保角色,被称为电煤供应的“阿里巴巴”。
盘州市每年电煤任务由盘兴能投公司根据煤矿产能、产量细分到各煤矿。煤矿供应电煤后直接和盘兴能投公司结算电煤款,盘兴能投公司负责与电厂结算。
盘兴能投公司“电煤服务中心”承担电煤保供职责,对煤矿、电厂信用程度进行评估,充分发挥公司平台作用,在煤矿、电厂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形成从煤矿到公司再到电厂的协调机制。
“在电厂资金紧缺的时候,公司将电煤款垫付给煤矿;在煤矿企业急需资金时,公司为煤矿担保贷款,保证煤矿资金链不断裂。”盘兴能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向立介绍,2018年,公司得到贵阳银行、贵州银行授信11.8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全年为煤矿企业提供融资资金8.2亿元,全力支持盘州市煤炭企业发展,确保电煤供应。
2018年,盘州市完成电煤1272万吨,同比增长13.68%。
调控:大数据贡献新智慧
“过去,我们一个处都在围着这个调度系统转,时间也很长,有时候到晚上12点,这些数据都还没有上来。现在每天一个多小时,数据就能传输上来,可以及时了解每天的煤炭生产情况。”对于“能源云”的作用,贵州省能源局煤炭处处长高腾友感受最深。
高腾友说,原来的手工填报,影响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会造成分析、判断、决策上的误导。通过“能源云”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矿井的动态、产量的变化,以及设备的用电消耗数,解剖每一个矿井是否生产正常。
按照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建立政府调控机制、预测预警机制的要求,贵州省能源局加快“能源云”建设,着力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以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大数据应用不断深入为内涵的“智慧能源”体系。
据了解,“能源云”目前已建立了“煤炭生产调度系统”,通过电脑+手机APP填报逐日汇总煤炭生产数据,系统可自动生成统计、环比、同比等数据指标。为进一步分析和利用数据资源,调度结果通过快报及时报送省领导,并与相关部门共享。“能源云”搭建了“煤矿智能机械化运行数据上传服务系统”,目前已有33处完成智能化升级矿井的设备运行数据接入系统,供实时查询;已录入650处煤矿的证照信息、生产建设情况、兼并重组方案批复等数据。
“能源云”让电煤供应搭上了数据快车道。
从被疑似为“黔煤技穷”,到实实在在的“黔煤技高”,贵州能源行业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全力以赴打造行业命运共同体,开创了贵州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