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金元)建成光伏项目8个,装机37.5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达到7亿千瓦时以上,稳居贵州省光伏企业第一位。
2015年5月,贵州金元建成贵州第一个大型光伏发电站——威宁平箐光伏电站,当年实现盈利300多万元。
到2018年10月底,贵州金元光伏电站连续实现3年盈利,成为公司稳定的利润增长点。
除了可观的发电收入,“光伏+农业”“光伏+种养”“水光互补”“光伏+科普”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光伏板上发电板下也处处有亮点。
威宁幺站光伏发电站一角。
老羊倌的新经济
11月1日中午,60多头绵羊在小官山光伏电站光伏板下慢慢悠悠地啃着青草,54岁的邬舟在羊群后面悠闲地吆喝着。
邬舟家在威宁麻咋乡启嘎村,他养羊已有20多年。
“原来都是在荒山上放羊,草很少,羊也很瘦。”自小官山光伏电站建好后,邬舟和村民们就可以在光伏板下种植青草放羊,还可以将草割回家。“现在的羊都很肥壮,一头羊最重的有130多斤,平均重量都有100多斤重。”邬舟说。
邬舟原来养了80多头羊,前段时间卖了10多头,15元1斤收入15000多元。他一年还可以卖300多斤羊毛,每斤9元。
邬舟说,在当地种荞麦一亩产300斤,每斤1.5元,种包谷和洋芋一年收入也才1万元左右,养羊可以收入2万多元。
“养羊比养猪划算多了。80多头羊一年最多吃3000斤包谷。关键是光伏板下的草长得好,放半天羊还可以做其他农活。”
邬舟很得意,在他们村里只有他家羊最多,收入也不错。“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我和老伴过得很舒坦。”
光伏板下草青羊肥
家门口打工更划算
么站镇岔河村的陈向前,过去在广州、深圳等地打工,一个月有4000多元。但除去生活费等开支,拿回家的钱也不多,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
2016年,村里要求管护好本村山林,他从外地回来当了护林员,干一天得80元。
自么站光伏电站发电后,陈向前的老伴承包了光伏板下的土地种蔬菜,他自己也获得一份管理蔬菜的工作,每月2400元工资。这样,护林、照顾老人两不误,收入还可观。
眼下正是红油菜苔采收的季节,陈向前在地里忙个不停。他说,一次可以采菜苔1吨多,5天左右采一次。油菜苔采收完后,还要种莲花白、萝卜等蔬菜,一年土地都不会空闲。
同是岔河村的夏梅,现在成了么站光伏电站的炊事员,每天为电站5个员工做三餐饭。除了保险外,电站每月开她3200元工资。
从家里开车到电站只需几分钟,夏梅做好员工餐后,还有时间回家做家务。
而在来么站光伏电站之前,她在县城开了一个小吃店,兼顾照看她在县城读书的3个孩子。
“3个孩子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是300元,一年房租要3600元,
自从有了电站的工资,生活费和房租都不用犯愁,”夏梅说,“和电站员工相处得也很好,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夏梅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很满意。
“她做的饭菜可口不说,做事又麻利,还会唱山歌给我们听,唱得好极了。”电站职工范亚学这样评价夏梅。
据了解,么站光伏电站是贵州首个农光互补项目,项目主要利用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大部份采取租赁方式,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电站发电的同时,光伏板下的土地仍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农民可实现稳收增收。
岔河村村支书蔡永斌告诉记者,采用农光互补季节性种植万寿菊或蔬菜,村民土地的价值回报明显提升。电站投产后,每天大约有几十户贫困村民在基地务工,收入增长明显。2016年岔河村贫困户成功摘帽16户,2017年则脱贫22户,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脱贫摘帽17户。
光伏板下种植的红油菜苔到了采收季
“水光互补”创新路
“水光互补”是指水能、光能互补,利用其互补性,依托水轮发电机组的快速调节能力和水电站水库的调节能力,调整光伏电站的有功出力,进行“水光互补”发电,达到平滑、稳定的发电曲线,能够有效弥补独立光伏电站的不足,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光伏发电成为与水电相媲美的优质电能。通过“水光互补”,减少电网为吸纳新能源电量所需的旋转备用容量,提高电网消纳及送出能力。
2017年2月13日,象鼻岭光伏电站全面开工建设,首个方阵于当年6月17日并网发电,6月30日实现全容量4.8万千瓦并网,建设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
2017年4月26日,象鼻岭水电站下闸蓄水,同年8月18日1号机组(12万千瓦)通过72小时试运,贵州首个“水光多能互补”项目建成投产。
通过“水光互补”联合调度,使光伏发电效益最大化。2017年象鼻岭水电站发电2.7亿千瓦时,光伏电站发电0.34亿千瓦时,实现投产当年即盈利1100万元的效益。
2018年6月9日,象鼻岭二期光伏电站3万千瓦顺利投产。目前,象鼻岭“水风光”多能互补1.5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于2019年开工建设。届时,象鼻岭水电厂将实现“水、光、风、农”多能互补的立体型企业。
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公司党总支书记叶昭龙说,象鼻岭“水光互补”项目打破以往单一发展的水电厂格局,利用征地优势及线路优势,规划象鼻岭水电厂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于2017年实现水、光互补项目;第二步实现2019年水、光、风互补项目;第三步2020年实现水、光、风、农及旅游为一体的综合能源发电产业,实现板块经济互补发展,实现了清洁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为贵州清洁能源开发总结了经验、开创了先河。
小官山光伏发电站100千伏输出线路。
“担山赶太阳”不是神话
“上来了、上来了,上100万度了。”11月1日下午4点,叶昭龙站在公司门口,举着手机兴奋地说,这几天,威宁能源公司光伏发电都突破了100万千瓦时。
当天,初冬的阳光明晃晃地照耀着“阳光城”威宁县,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
2014年,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公司成立。随后,平箐光伏电站为贵州光伏发电破零。2017年,平箐光伏电站被中电联评为全国太阳能光伏电站生产运行统计指标最高等级的5A级,也是贵州省唯一获得5A评价的光伏企业。
2016年6月,贵州首个农光互补项目——贵州金元威宁么站光伏电站并网。
2017年5月,贵州最大光伏电站——贵州金元威宁小官山光伏电站顺利投产,装机8.5万千瓦。今年8月,小官山光伏电站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贵州省唯一一家光伏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国家电投集团唯一一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8月,贵州第一个“水光互补”项目——贵州金元象鼻岭“水光互补”项目正式投产发电。
李德凡,平箐光伏电站站长。2015年,当他和同事来到海拔2879.6米的威宁平箐梁子时,完全想不到会是那样艰苦。“三年前,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众多困难。” 李德凡说,那时,一群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白天巡检设备、处理故障,晚上还要轮流上台讲解电气基本知识、设备故障处理经验。为抢抓工期,电站并网期间,他们总是赶在太阳还没上山前就到现场。当平箐电站提前22天完成并网发电时,大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3岁的祖茜是威宁么站光伏电站站长,也是威宁本地人,虽然离家只有20公里,但由于随时要为同事顶班,他一个月才回一次家。
“刚到电站上班时感觉很枯燥,后来通过学习,自己的工作态度变了,世界观也变了。” 2016年5月,祖茜先到平菁电站学习一个星期后,就来到了么站光伏电站。
“当初什么都不懂,就是胆子大。”祖茜说,通过学习,现在反而很小心了,凡事都要三思。站里除了一个老师傅外,就是4个90后。
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认真钻研,是这群年轻人的优点。
截至10月30日,么站光伏电站累计发电7884万千瓦时。
“我们5个人创造了这么多产值,很值得。”祖茜腼腆地笑了。
“二郎担山赶太阳”是一个神话,金元人打破了这个神话。
过去三年,贵州金元在威宁县平均每年建成投产10万千瓦以上光伏电站,打造了高颜值的“光伏+”模式多个精品项目。
本着“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的发展理念,未来,贵州金元还将在威宁打造“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帮扶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