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所在
2017年9月18日,“华龙一号”又上了热搜——据新华社报道,采用我国首个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英国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进展顺利,预计11月,项目推进工作进入第二阶段。
“华龙一号”这张“国家名片”在全球备受瞩目,其作为中国核电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集大成者,是中广核和中核两集团在前期分别研发的ACPR1000+和ACP1000的基础上,联合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设计、燃料、设备、制造、运行、维护等多个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标志着我国能源技术革命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且,将引领带动我国一批设计、设备制造、建安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同走向世界,助力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华龙一号”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我国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在能源行业的具体体现。
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指出,要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突破能源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以能源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工程和试验项目为依托,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技术强国战略转变。
能源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研究员李俊峰在一份名为“创新者的使命:推动能源革命”的报告中说:“这是一个变革的新时代,清洁化和低碳化的能源革命是我们能源的未来。就像100多年前爱迪生和特斯拉发明了电改变了世界一样,现在我们所有的技术,包括我们看到的光纤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石墨烯技术,已经使得我们的能源从资源依赖型到电力电子装备制造能源的时代。”
要实现清洁化和低碳化的能源革命目标,能源技术革命是其中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能源技术不断创新、进步。
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已逐步从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国向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强国迈进。
水电——我国已具备成熟的大型水电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能力,自主制造投运了单机容量80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掌握了500米级水头、35万千瓦级抽水蓄能机组成套设备制造技术。
风电——风电制造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整机制造企业由“十二五”初期的80多家逐步减少至20多家。风电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关键零部件基本国产化,5至6兆瓦大型风电设备已经试运行,特别是低风速风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应用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
光伏——光伏电池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造了晶硅等新型电池技术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及生产规模扩大使“十二五”时期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60%以上,显著提高了光伏发电的经济性。
同时,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体系和较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技术体系;规模化光伏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技术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批量化单晶硅电池效率达到19.5%,多晶硅电池效率达到18.5%。
电网技术装备和安全运行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国际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开始应用,±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大电网调度运行能力不断提升,供电安全可靠水平有效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电网灾害预防与治理等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取得突破,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投运。
煤层气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煤层气领域的10个研究项目和6个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攻克了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等4项关键技术,研发了采动区抽采钻机等5套重大装备,形成了三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煤层气开发模式。组建了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贵州、云南等省也相应建立煤层气(煤矿瓦斯)工程技术研究机构。
天然气技术创新和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进展。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综合地质评价技术、3500米以浅钻完井及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技术等,桥塞实现国产化。自主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备了水深3000米的作业能力。
贵州加快技术升级
高守国,贵州黔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青龙煤矿一位干了23年采煤工的普通人。因为有着一段“冲着机械化综采”而从某大型国有煤矿转而投奔黔西县青龙煤矿的经历,每每被工友们当作“眼光好、脑筋多”的典范提起。
高守国在国有煤矿干了整整十年的采煤工,但用他的说法,那时煤矿是普采,大大小小安全事故经常发生,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胆。所以,2004年他听说青龙煤矿建矿招人,而且是采用机械化综采,便当机立断和二十几个同事一起“投奔”了青龙煤矿。“综采比普采安全多了,而且效率也高。普采一个班二十个人,综采只要十个人,效益提高几倍。”高守国对自己的“投奔”决定相当满意,安安心心地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三年,从普通综采工干到工区副区长。
高守国口中的综采、普采,其实简单地说都是煤矿开采的一种工艺,差别就在于普采是传统人力开采为主,而综采是以智能操作为主。一字之差,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层面。
作为南方唯一产煤大省的贵州,煤炭工业升级转型是全省能源革命的一大突破口。智能机械化则是贵州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高守国口中的青龙煤矿,如今已经全部实现采、装、运一体化,在2016年底投用了机电系统自动化项目,成为省内第二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的示范项目。
这还只是贵州省内煤矿智能机械化开采的一个代表。事实上,贵州不少煤矿企业近年都实行了综合机械化开采。随着能源革命在全国的推进,贵州能源全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采掘机械化矿井占全省正常生产建设矿井的66.1%,盘江精煤、水城矿业、兖矿能化等一批企业集团的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输(配)送电网自动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220千伏变电站有55座实现无人值守,占总数的63%,110千伏变电站有373座实现无人值守,占总数的89%。无人直升机巡视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一批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装备的投入使用,提高了全省电网自动化水平。
能源装备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成立了贵州煤矿瓦斯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家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了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四大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初步形成输变电设备、采煤机和综掘机、直驱永磁风力风电机组配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同时,由技术升级支撑的能源清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7年8月,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2660.98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4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风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实现了从起步到迅速发展的飞跃,新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7%。
大中型煤矿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取得进展。“十二五”时期,建成松河、五轮山等现代化大中型煤矿48处,产能3630万吨/年,关闭小煤矿约600处。2016年,关闭退出煤矿506处,产能6576万吨,年产30万吨规模以上煤矿占全省47%。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了《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旨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技术革命。
《规划》是未来五年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指南,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能源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发展目标。按照应用推广一批、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的要求,聚焦于清洁高效化石能源技术、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安全先进核能技术、战略性能源技术以及能源基础材料技术五个重点研究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在清洁高效化石能源技术领域,促进煤炭绿色高效开发,实现致密气、煤层气和稠重油资源的高效开发,推动页岩油气、致密油和海洋深水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掌握低阶煤转化提质、煤制油、煤制气、油品升级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提高燃煤机组弹性运行和灵活调节能力,攻克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整体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领域,重点攻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并网和大规模外送技术、大规模供需互动、多能源互补综合利用、分布式供能、智能配电网与微电网等技术,在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储热等储能技术上实现突破,提升电网关键装备和系统的技术水平;掌握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开展海洋能、地热能利用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开发利用,支撑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战略目标。
在安全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建成自主产权的先进三代压水堆示范工程,掌握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关键技术,钍基熔盐堆研究取得突破,深入研发先进核燃料技术、乏燃料及放射性废物先进后处理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大型压水堆核电厂延寿论证的技术体系。
在战略性能源技术领域,掌握微型、小型燃气轮机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实现中型和重型燃气轮机的设计、试验和制造自主化;突破高能量密度特种清洁油品关键技术,建设煤制油、生物航空燃油等示范工程;超导输电、储能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氢能、燃料电池成套技术产业化;可控核聚变、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利用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能源基础材料技术领域,研制出高温金属材料及核级材料,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用高分子材料、储能用电极材料等技术参数,大幅降低成本,实现新型节能材料走向市场应用;掌握多种高效低成本催化材料生产技术。
普及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智慧能源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以下简称《战略》)明确了我国能源技术创新的工作重点、主攻方向以及重点创新行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战略》指出,要立足自主创新,准确把握世界能源技术演进趋势,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选择重大科技领域,按照“应用推广一批、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路径要求,分类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普及先进高效节能技术
以系统节能为基础,以高效用能为方向,将高效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
在工业节能技术上,发展工业高效用能技术,加强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节能技术研发,重点推动工业锅(窑)炉、电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节能技术研发应用。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完善和推广工业循环利用、系统利用和梯级利用技术。广泛应用原料优化、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和电厂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推行产品绿色节能设计,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
在建筑节能技术上,积极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技术;
在交通运输节能技术上,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节能汽车技术,完善高铁、新型轨道交通节能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大型飞机、船舶材料及燃料加工技术。
推广应用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加快大型陆地、海上风电系统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推动低风速、风电场发电并网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效太阳能发电利用技术和设备,重点研发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电转换、智能光伏发电站、风光水互补发电等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技术。研发应用新一代海洋能、先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在先进核能技术上,推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规模化建设,钠冷快中子堆核电厂示范工程及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工程的建设,以及高温气冷堆等新型核电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小型智能堆、浮动核电站等新技术示范,重点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示范推广。突破铀资源攻深找盲技术和超深大型砂岩铀矿高效地浸、铀煤协调开采等关键技术,探索盐湖及海水铀资源低成本提取技术,开展先进核电燃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事故容错核燃料技术、先进核燃料循环后处理技术及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在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上,创新煤炭高效建井和智能矿山等关键技术、煤炭无人和无害化等智能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以及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开展矿井低浓度瓦斯采集、提纯、利用技术攻关。创新超高效火电技术、超清洁污染控制技术、低能耗碳减排和硫捕集封存利用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掌握燃气轮机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做好节水环保高转化率煤化工技术示范。
在油气开发利用技术上,积极研究应用油气高采收率技术和陆地深层油气勘查开发技术。探索致密气、页岩气压裂新技术、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发推广适合不同煤阶的煤层气抽采技术。推动深海油气勘查开发、海上溢油等事故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快重劣质油组合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突破分布式能源微燃机制造技术,推广单燃料天然气车船应用技术。
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
在先进电网技术上,加强新能源并网、微网等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先进基础设施和装备关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调控互动技术研发示范。完善并推广应用需求侧互动技术、电力虚拟化及电力交易平台技术,提升电网系统调节能力。
在储能技术上,发展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推进飞轮、高参数高温储热、相变储能、新型压缩空气等物理储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高性能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化学储能技术。研发支持即插即用、灵活交易的分布式储能设备。
在能源互联网技术上,集中攻关能源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系统支撑技术,重点推进面向多能流的能源交换路由器技术、能气交换技术、能量信息化与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能源大数据技术及能源交易平台与金融服务技术等。
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
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快研发氢能、石墨烯、超导材料等技术。突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固态智能变压器等核心关键技术。发展快堆核电技术。加强煤炭灾害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干热岩利用技术。突破微藻制油技术、探索藻类制氢技术。超前研究个体化、普泛化、自主化的自能源体系相关技术。
重视重大技术创新。集中攻关可控热核聚变试验装置,力争在可控热核聚变实验室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力研发经济安全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深入研究经济性全收集全处理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技术创新正当时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能源技术示范工程:
初步掌握了页岩气、致密油等勘探开发关键装备技术,煤层气实现规模化勘探开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船等装备实现自主化,复杂地形和难采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千万吨炼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天然气液化、长输管道电驱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实现自主化;
煤矿绿色安全开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型煤炭气化、液化、热解等煤炭深加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正在进行工业化示范;
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广泛应用,投运机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大型IGCC、CO2封存工程示范和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攻关顺利推进,大型水电、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技术及成套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电网和多种储能技术快速发展;
基本掌握了AP1000核岛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采用“华龙一号” 自主三代技术的首堆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首座高温气冷堆技术商业化核电站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实现自主化;
陆上风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上风电技术攻关及示范有序推进,光伏发电实现规模化发展,光热发电技术示范进展顺利,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聚焦到贵州,适合贵州实际的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实现现有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全覆盖。2016年,完成330万千瓦机组节能改造、启动50万千瓦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将完成426万千瓦机组节能改造和396万千瓦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加快关停淘汰落后机组,“十三五”将关停30万千瓦以下机组114万千瓦。
统筹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截至2016年底,贵州风电、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15.98万千瓦、较2012年增加319.52万千瓦。2016年以来,贵州积极调整新能源发展策略,深入推进风电项目生态环境恢复整治,结合大扶贫战略行动加快发展农业光伏、设施光伏。2017年1至8月,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91.4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8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507.38万千瓦、占全省统调装机的11.3%。
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实质进展。2015年习水页岩气区块丁页2HF井压裂成功,日产能5万立方米,布置煤层气钻井25口,完成投资3.6亿元。2016年,安页1井钻井发现栖霞组、石牛栏组等3套有利含气层系,是贵州页岩气勘查的重大突破。2017年,快推进毕水兴煤层气、遵义—铜仁页岩气等能源点建设,明确建设盘州、织金煤层气规模化示范矿区。
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016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五年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2016至2018年投资300亿元、“十三五”投资500亿元。2017年,将完成1301个中心村电网升级改造、惠及农户145万户,启动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着力资源综合利用
不仅高守国所在的青龙煤矿是煤炭智能机械化技术近年来在贵州大力推进的代表,金佳瓦斯提纯厂也是贵州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代表之一。
2011年5月,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在贵州盘江金佳矿建立金佳瓦斯提纯厂,启动了“低浓度瓦斯提纯制天然气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主要包括瓦斯提纯和利用加工工艺——以甲烷浓度为16%及以上的矿井瓦斯为原料,通过VPSA(变压吸附)提浓工艺流程,提浓得到甲烷浓度95%以上的天然气,并利用加工装置将生产出来的天然气加工成CNG(压缩天然气)。经过瓦斯提纯生产出的CNG产品如今不但是盘州市红果等片区和六盘水城区的民用燃气,还用作出租车、公交车的燃料,一向被视为煤矿安全生产头号“杀手”的矿井瓦斯如今变害为宝,成为抢手的清洁能源。
“金佳低浓度瓦斯提纯制天然气项目”被国家列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更成为贵州省煤矿瓦斯回收和利用的战略性起点,为“气化贵州”作出了积极示范。近年来,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已经逐步形成瓦斯发电、余热利用、瓦斯提纯等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的全产业链。
再来看看利用煤泥、煤矸石发电。盘江集团下属的贵州盘江股份发电公司火铺矸石发电厂开发先进工艺,利用煤泥、煤矸石中剩余热能发电,在2005至2014年12月间,累计发电27亿千瓦时,供电量23.5亿千瓦时。
同时,对于矿井水的改造利用,盘江集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如今,在贵州六盘水盘州市红果镇干沟桥,居民的饮用水就是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矿矿井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矿井水。该厂的矿井污水处理系统总投资2300万元,处理量为每小时2200立方米,其中900立方米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工业利用或者排放,另外1300立方米处理达标后则进一步深度净化为符合检测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盘江集团的一系列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于贵州能源技术的提升而言,有着积极的引领意义。有心人都会注意到,在能源技术革命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提法的后面,总会紧接着提到“资源综合利用”。事实上,这项工作在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发展格局中,一直“在线”且不断推进。
国家行动
早在2011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就已明确,要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资源型行业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要求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其重点工作中专门提出,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并要求加大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矿井水等资源化利用的力度;鼓励开展煤矿瓦斯防治利用重大技术攻关,实施瓦斯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推进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地下气化发展路线;积极推广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在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到2020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0%,在水资源短缺矿区、一般水资源矿区、水资源丰富矿区,矿井水或露天矿矿坑水利用率分别不低于95%、80%、75%;煤矿塌陷土地治理率达到80%以上,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达到90%以上;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取得突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科技装备先进、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好、智能化水平高的生态文明煤矿不断增多;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井下排矸、采空区地下水库等源头减损、减沉、减排绿色开采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矿井水源、乏风源等热泵余热利用技术发展较快,矿区新能源置换和替代燃煤小锅炉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贵州行动
2016年6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煤矿高浓度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矿井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同时,加快建设盘江矿区、织纳矿区等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区。以毕水兴煤炭资源富集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建成一批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加快建成黔西县黔希煤制乙二醇等项目。积极推进织金煤制烯烃及煤制天然气、毕节煤制清洁燃料等项目前期工作。
2017年5月,省政府下发的《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力争达7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力争达80%,矿井水100%达标排放、综合利用率力争达80%,煤炭入选率达到80%以上。加快毕水兴煤层气开发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煤制烯烃、煤制清洁燃料等现代新型煤化工项目。”
可以看出,贵州省煤炭工业技术革命的又一批重要选项定位在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与上述《意见》配套出台《煤层气(煤矿瓦斯)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7—2020年)》,要求2020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33.4亿立方米,利用量24.18亿立方米,其中地面煤层气产量4亿立方米,利用量3.6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90%;井下瓦斯抽采量29.4亿立方米,利用量20.58亿立方米,利用率力争达到70%。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4万千瓦,民用气用户达到60万户以上。
煤矸石——产生量1900万吨,利用量达到1520万吨,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
矿井水——产生量2.8亿立方米,实现100%达标排放,综合利用量2.24亿立方米,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
在此基础上,2017年8月,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能源局印发《贵州省煤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从2017年起,连续4年每年预算安排10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贵州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重点促进煤炭企业智能机械化改造。
淘汰利用落后产能、培育释放先进产能、智能机械化改造、绿色开采高效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很好地为如今贵州正在实施的煤炭四大攻坚工作写下了注脚:
2017年1至8月,公告关闭煤矿163处、产能2340万吨,年底可完成国家下达的120处、1500万吨关闭任务,改造提升24处、增加产能1380万吨,年产能45万吨以上矿井占比提高到52%;采煤机械化率达到66.1%;煤矿瓦斯利用率34.2%,较201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矿井水实现100%达标排放,先进产能占比、智能机械化程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全国
煤炭:2020 年,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90%以上;
油气开采:2020 年,建成 2至3 个煤层气先导开采试验区;初步形成埋深 7000 米以上深层油气开发技术;形成自主开发 3000 米深水大型油气田工程技术能力。
核能:2020年,实用性综合勘查深度达到 1500 米。
太阳能:2020年,掌握 50兆瓦 级塔式光热电站整体设计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
风电:2020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 10兆瓦级以下大型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
氢能与燃料电池:2020 年,开发出接近质子膜燃料电池操作温度、储氢容量高于 5wt%的储氢材料或技术。
生物质利用:2020 年,建成1000吨级生物航油示范工程;建成10000吨级纤维素乙醇示范等生产线;
高效燃气轮机:2020 年,完成 F 级 70兆瓦等级整机研制和300兆瓦等级重型燃气轮机设计。
储能:2020年,示范推广 10兆瓦/100兆瓦小时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储能技术。
能源互联网:2020年,能源互联网生产消费智能化技术等10项核心技术实现推广应用。
贵州
大力推进智能机械化开采——
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产矿井采掘机械化全覆盖、辅助系统智能化全覆盖、信息化服务管理和监控全覆盖。2017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煤矿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393处,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203处。
大力实施“三利用”工程——
1、大力开展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建设盘江、水城2个5亿立方米级,织金、纳雍、金沙3个2亿立方米级,六枝、大方、黔西、播州、桐梓5个1亿立方米级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规模化矿区。
到2020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33.4亿立方米,利用量24.2亿立方米;建成储气设施30座以上和煤层气专用管道200公里以上,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4万千瓦,民用气用户达60万户以上。
2、大力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该类利用量占煤矸石产生总量比重达到55%。鼓励水泥厂利用煤矸石代替粘土生产水泥或作水泥混合材料,力争该类利用量占煤矸石产生总量的比重达到25%。
3、大力开展矿井水综合利用。到2020年,矿井水排放量2.8亿立方米,综合利用量224亿立方米,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敏感区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