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记者 李姗 摄影/刘坤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贵州,一座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贵阳、一座国家级新区中的后起之秀贵安新区,乘着新能源充电桩产业政策的春风,先知先觉,各显神通,率先建立运营起一批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吃饱喝足”顺利上路,提供了“粮草”保障。他们如同闪耀的双子星,在充电桩的黄金时代上演了“双城记”。
群充无忧
“想要马儿跑得好,就得给马儿吃饱草。“说着这话时,斑马快跑的司机张勇正将车停入富士康贵阳示范工厂充电站,拿起一个充电枪,插进汽车的充电接口。接着点开手机上的特来电App,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就开始了充电。
斑马快跑主要为货运、客运市场提供货运及出行的新能源绿色通行服务,今年3月才进驻贵阳,所用的新能源汽车外观很是特别,整车车身被喷绘成了“斑马纹”。
张勇说,新能源车没有噪音,加速也快,在城市用已经足够了。以前担心充电问题,却想不到充电桩布点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建设桩速度也越来越快,相信以后充电也会越来越便利。
富士康贵阳示范工厂充电站位于黔灵山路,这里由贵州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手打造建立,共有20个充电桩,其中慢充16个,快充4个。
“除了这里,特来电还有很多其他站点,所以我平时习惯随充随用,而不是非要等到没电才充。”
从今年1月开始,短短6个月的时间,贵州特来电已经投运和完工的项目有14个;正建设中的项目2个;已签订合同,待建项目10个,这些项目共计建桩252个。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5亿,建成充电桩3000个,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要完成。”贵州特来电新能源公司总经理白济瑞信心满满地表示
除了外观独特的斑马车,停到这里充电的还有贵州龙行神州的新能源纯电动旅游客运车、贵州中兴新能源电动汽车。
“这里的充电桩挺不错的,不管客车还是轿车都能充,而且特别安全,下雨天露天充电也不怕。”张勇说。
白济瑞介绍,特来电颠覆了传统充电桩的模式,首创了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以“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智能充电、模块结构”的特点引领世界充电技术的发展。
简单地说,特来电充电桩内核结构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充电桩,桩不过是装着充电线的壳,本身不带电。而连接这些所有充电桩的是智能充电箱,高度集成了高压柜、变压器、低压柜、交流直流充电模块等,可以集中、灵活地管理多个充电接口。
传统的“一车一桩”充电方式有几大问题,包括占地面积较大,尤其立式充电桩的建设需要停车位增大;充电桩的管理和维护也比较麻烦,要考虑下雨漏电,以及人为破坏等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充电桩增多后,往往涉及电网改造,需要协调众多车辆对电网的压力。
而特来电的智能充电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安装使用中一般无须电网改造线路,智能充电柜自身可实现电路调配管理,充电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抽屉式交、直流充电模块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扩容方便。智能化充电箱将根据电网、充电车数量、用户需求等多方情况制定最佳充电时间,而特来电的云平台系统能够实现对各个充电设备的远程监控与管理。分散在电动汽车周边的充电终端,则“防水防压不占地”,维护成本很低。
“我们的充电枪只有插在车上,同时通过认证才通电,平时就算下雨充电枪进水,或者小孩把手放进充电枪口,甚至割断充电线都没事。安全性绝对有保障。” 白济瑞说。
此外,为了提高电池充电的安全性,特来电通过CMS主动柔性智能充电系统综合智能监控技术和高频开关电源技术,通过监测区域内电网负荷、待充电车辆数量、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用户充电的时间需求,以优化的柔性电流输出对电池进行充电。该系统可以将电池充电的安全性提高100倍以上、电池使用寿命延长3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贵阳孔学堂充电站、贵阳万象国际办公楼充电站等充电站,所安装的车挡式充电终端是直接“躺”在地面上的,面积小、无须占地,可碾压,解决了充电设施的充电安全和建设占地问题,并彻底告别停车场里的撞桩风险。
“车桩网”一体化
而在距离贵阳仅40公里左右的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外,一座“颜值高、智商高”的中国最大规模的智能互联网充电站刚刚建成落地并投入运营。该项目由贵安新区与北京电庄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远观,时尚、漂亮成为第一印象。这个充电站以海洋森林为设计灵感,遵循环保、绿色、科技的设计理念,结合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应用场景美观的同时兼顾实用性,目前已成为贵安新区至主城区数十里道路沿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看,则让人体验到人工智能的强大。整个充电站内无人值守,但无须担心,当驾驶着电动汽车,使用电桩App一键预约、快速导航至该充电站后,车主只需使用手机一键充电。如果没有提前预约,也只需打开手机扫码便可开启自助充电。站内的电子大屏上,会实时呈现预约和充电状态,充电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结算并支持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
同时,这座超级智能充电站功能强大,全部配置最新的直流快充设备,并创新地将充电站划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全方位照顾和满足大巴车、商务车、物流车、普通乘用车等所有符合国际标准充电接口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这座充电站创造了业内的‘49天奇迹’。”电桩CEO先越介绍。
原来,这座占地2500平米的超级智能充电站从选址、造型设计到场地施工、充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再到最后整体亮相并稳定运营仅仅用了49天时间,可谓业界效率之最。
实际上,电桩一直以来倡导打造的“车桩网”一体化的新能源生态产业链可远不止一座超级智能充电站。上述介绍的“49天奇迹”只是电桩贵安一体化项目的一部分,除了充电站外,电桩还在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成立了涵盖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研发测试、设备生产制造等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运营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把充电、服务、支付联通起来的大型平台。
不同于严肃传统办公的环境,这个运营中心大量运用玻璃和钢质框架外挑结构,高挑开敞,布置得简洁、时尚,大大小小的电子显示屏分散在各处,现代的沙发软座自由拼接,舒适感与朝气涌动。
在其中最大的一块显示屏上,先越展示了其车联网系统、桩联网系统、能源支付系统这三套系统。
在车联网系统上,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不同车辆进行相关监控管理,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车辆位置、电池电量、里程、续航四项关键权限。
桩联网系统则应用于大型充电站运维数据平台,用来管理大型充电站以及下属的直流桩,而微型充电站运维数据平台则用于管理微型充电站以及下属的交流桩。先越打开这个系统,站点详情、电桩详情列表、上月历史数据、电桩实时数据统计等信息一目了然,甚至对减少的碳排放数据也会根据使用情况时时更新。
能源支付管理系统作为新能源移动支付新力军,包含电动汽车充电、租赁、电费、电交易、碳排放交易、新能源产业金融、个人理财等,将开启移动支付平台垂直领域新模式。“时同能付App还提供能源交易平台,支持各类电站的能源交易,支持端口在线设置、账单在线支付、收益实时获取。”先越说。
先越介绍,电桩与贵安新区共同打造的‘贵安一体化’项目,旨在利用‘公式+大数据’的智能运算模式,让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充电设施的布局变得智能高效,这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先例,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时,贵安新区的高端园区也首创了综合分布的充电示范区,其在整个园区里建设大型充电站、微型充电站,并通过车桩配比公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计算相适应的充电设施建设计划,使整个园区具备了互联网一体化的充电能力。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把园区和充电的能源结构整个打通的示范园区。
在这个有着园林景致的示范区,无路不绿、无水不清、无处不美。100辆电动大巴车在园区内安静平稳地运行,大多停车位上已经安装充电桩,后台如无形的手对车、桩运营情况进行一站式监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智”造产业与绿色现代生活自然融合。
首支新能源行业产业基金成立
“当前充电桩行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源于没有大面积金融和专业资本进入。”先越称。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今年3月,贵州省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电庄科技、咖马创投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暨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以PPP模式“试水”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推进充电设施全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该基金将用于新能源汽车供给、充电桩建设、智能化运营等相关领域。目前已募集资金3亿元。先越介绍,2014年国家向社会资本放开电动车充电桩市场以来,各路资本争相进入,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充电桩行业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创新破局。同时,目前充电设备制造领域参差不齐,充电桩制造行业和充电桩运营行业已开始相互融合,但其相关运营并未形成体系化。
业内人士认为,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既能将闲散资本聚集起来形成合力投入充电桩生产、布局等,以解决资金短缺现状,还能加速培育、培养新兴企业,让企业之间加快合作与成长。
目前,不少政府和企业都在以PPP模式探索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研发,而充电桩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更多在项目层面,产业基金的形式还是首次。此次通过将产业基金引入智能充电设备生产企业、新能源车企,从规划开始便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是充电桩运营本身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