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道林 王龙
好人好马上三线
盘江矿区贵州盘江集团最早的矿区,其历史是从三线建设开始,迄今已有五十余个年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立加剧、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搞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贵州省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被列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配套基地。
“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五十多年前,从东北、华北、西北等交通便利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来到贵州西部大山深处建设者的口号。
1966年,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把自己的命运装进简单的行囊,告别家人,争先恐后、义无反顾地会战在贵州盘县西部的拖长江沿岸——贵州盘江矿务局(盘江集团前身)盘江矿区。
当时的盘县,山高谷深,交通落后,物资匮乏,气候恶劣。建设者们在荒山秃岭之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动力电,用的是手镐刨煤,手摇风机送风,人力水泵排水,手推胶轮小车运输,煤油马灯照明;没有住房,自己搭帐篷、建四处透光的竹笆房子、建干打垒;吃的是压缩菜,喝的是稻田水。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建设者们却激情满怀,干劲十足,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无怨无悔。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努力把工作做好,争取早日建好盘江矿区。
一个“矿三代”的家族史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是对当年三线建设者的最真实写照。
在盘江,一个家庭两代人都供职于煤矿的现象非常普遍,被称之为“矿二代”。而70岁的曹春山老先生一家,则是开始出现的“矿三代”家庭之一。
曹老是河北玉田人,最早一批从开滦煤矿来到了陌生的大西南。“当时的盘县除了一片荒山之外一无所有”,曹老回忆说:“那时大伙干劲很足,有时候半夜在睡觉,忽然听到运送物资的车到了马上就起来去卸车,没有人提报酬之类的”。曹老虽已年过古稀,但眼不花耳不背,精神矍铄,记忆力超强。
1965年,曹老从开滦煤矿来到盘江矿区,在艰苦的条件下与工友们一起住“干打垒”、修公路、建楼房。
“当过通风队长,老通风了”。曹老在盘江工作的36年里,先后当过采煤、掘进、通风队长、宣传干事,独独这个通风队长让他老津津乐道。
曹老当通风队长是“临危受命”。据说当时盘江矿务局每年都会对各矿区的通风工作进行考核评比。火铺矿通风工作一直搞不上去,“今年你必须把这个甲级队给我拿下来”,领导一声令下,曹老一口答应,但同时也开出了三个条件:第一,自己选人;第二,材料不受控制;第三,按自己的思路干,任何人不得干涉。矿领导答应了曹老的条件。
“那时在火铺矿我要了一个最捣蛋最不服管的木工,我说我就要你,”曹老声情并茂地讲述道。据说做一道风门要一个星期,曹老设计了180道风门,把工作全部交给了他,并许诺如果提前干完可以顶半年的工。
三个月后,木工把这180道风门全部做好了,“你回家待半年,后半年工资我给你领,”木工回家休息了半个月就回来了,他对曹老说,“你当队长你说话算吗?你敢当这家吗?跟矿上咋交待啊?”曹老果断地说,“我是队长,我工资比你多,矿上找我麻烦我把我的工资给你”。那是1983年的事情,当年火铺矿通风区拿到了全国统配煤矿甲级队第一名,比规定分数高出将近20分。
1994年,曹春山结束了他盘江36年的工作生涯,在火铺矿宣传科干事岗位上光荣退休,其老伴白艳君,则从火铺矿行政科退休。
除二女儿曹红雯在唐山大地震后回河北照顾外公外婆外,曹家的“矿二代”中,大女儿曹荣双目前在盘江响水煤矿供应科,三女儿曹红艳接了曹老的班,在火铺矿通风区做瓦斯监测工作,儿子曹红伟在火铺矿机电科供职。
如今,大女儿曹荣双的女儿周心大学毕业后,也接受公司安置,在响水煤矿机电科,开始了其“矿三代”的生涯。
精神矍铄的曹春山退而不休,现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管理社区离退休党员,周末会在老年活动中心和老伙伴们一起度过。曹老喜爱摄影,说起年轻时摄影作品获奖的情况,很多细节被他说得历历在目。
曲折的盘江“三线”建设史
老盘江人都记得,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盘江三线建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曲折与坎坷。
正当三线建设如火如荼之时,1967年下半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盘江矿区内部动乱逐渐加剧,加上外部铁路运输不畅,施工必需的物资运不进来,矿区建设开始呈现打打停停的施工状态。
1969年12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针对三线建设工作发表讲话,要求“以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全力以赴,保证1970年‘7·1’以前渡口出铁”。
周恩来的指示拯救了处于危机的西南三线建设,盘江矿区的建设因此出现了转机。从1970年起,盘江矿区开始了夺煤保钢大会战,各单位相继恢复施工和生产,并在矿区迅速掀起了“夺煤保钢”大会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铁路运输问题始终是制约盘江发展的瓶颈,因为运力不足,盘江长期以来处于以运定产、以销定产的局面。
1997年12月南昆铁路开通以前,盘江只有贯穿矿区的盘西支线一条铁路线,车辆保有量经常严重不足。因为煤炭运不出去,落地煤仓爆满,盘江的部分生产矿井曾分别于1976年、1979年、1983年一度被迫停产。直到1985年后,盘江采取了调整矿井生产、主动限产的措施,才避免了被迫停产的被动局面。
困难倒逼盘江人千方百计寻找企业的出路:建设选煤厂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建设矸石发电厂实现了部分煤炭产品的就地消化;在采掘机械化、矿井质量标准化、安全、矿井支护形式等主要指标上创出了佳绩;编制完成了《盘江矿区总体发展规划》,为盘江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贵州省煤炭行业最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成功搬迁干沟桥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