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兴义市政府与贵州电网公司正式签订解除代管协议,双方同时签订了并网协议,标志着兴义市售电侧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被“代管”了13年的兴义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兴义市市长王天洋说,兴义市地方电力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相信在新一轮电改中,兴义市地方电力产业一定会“破茧重生”,再创辉煌。
“代管”体制的困惑
兴义地方电网最早由兴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义电力公司)、兴义市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顶效电力公司三部分组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构人员配置。
兴义电力公司的前身是兴义市南江水利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89年7月,兴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负责管理鲁布革电站每年向兴义市提供5%(1.2亿千瓦时)的留存电量。1990年,作为 地方政府管理留存电量的地方电网管理机构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正式开始运行,兴义市“一城两网”(南方电网和地方电网)的供电格局就此形成。
1998年3月,兴义市政府投资成立了兴义市南江水利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培育电力市场,发展用电负荷。
2002年3月,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兴义市政府将部分电网资产剥离出来,成立了兴义电力公司,委托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代管”。
2007年,兴义供电局与兴义市电力公司签订了两电网划分供电区域协议:兴义市桔山组团、丰都组团和黄草——坪东——木贾组团由贵州电网公司直接供电,供电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余片区由兴义电力公司供电,供电面积2858.13平方公里。
经过了26年发展的兴义市地方电网,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然而,随着兴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代管”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兴义市电力需求。
据了解,从2011年到2015年,全市仅获得3.21亿元的农网改造资金,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安全隐患堪忧。
农网改造,我省现为“一省一贷”,兴义市农网改造资金只能通过南方电网公司才能得到国家农网改造专项贷款。
“解除代管体制后,兴义地方电网公司将作为法人主体,向国家申请农村电网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王天洋说。
据了解,南方电网公司曾要求取消代管理顺体制,将兴义地方电网纳入大电网管理,但因多种原因始终未果。因此,对于起步晚、家底薄、实力弱的兴义电力公 司,在电网建设投入上显得手长衣袖短,远不能满足兴义市发展需要,电网网架投入不足,导致电网载荷能力不强、安全性差。
此外,负荷发展与电源点建设矛盾突出。随着兴义市工业化步伐加快,电力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兴义市电网目前的供电方式(以贵州电网为主、云南电网与地方小水电为辅供电)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据了解,兴义市电力公司虽然供售电量突破了16亿千瓦时,供电规模在全省县级供电企业中排在前列,但其从贵州电网下网的趸售电价最高。同时还得自筹资金用于地方电网的维护建设,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售电侧试点破局
本轮电改中,贵州省将兴义市作为售电侧改革试点之一,已于11月9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兴义地方电网能否由此破局,改变目前的困难局面?
目前兴义市电网电源点由贵州电网下网电、云南电网下网电、境内总装机31.9万千瓦的31座小水电站发电上网和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并网直供四个部分组成,形成了以贵州电网、云南电网、园区自备火电、地方小水电互为补充的供电方式。
“现有兴义市地方电力体系中,自备电厂、小水电、电力投资公司及输电公司均是按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的独立公司,符合电力体制‘厂网分开’的改革要求。”兴 义市政府副市长刘启万说。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兴义市地方电力在“代管”体制取消后,依托现有的发输配售网络系统, 已具备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成熟条件,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改革试点的部署,进一步理顺与贵州电网合作共赢的市场关系,并按照改革的要求,探索引导市场主体 开展多方直接交易,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
王天洋表示,兴义市将抓住售电侧改革试点的契机,以发电公司、电网企业、售电公司的组建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打破垄断经营,建立起完善的电力市场 交易体制,理顺价格关系,开辟直接交易市场,努力将地方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兴义市政府提交的《售电侧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兴义市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和兴义市上乘发电有限公司等发电企业为基 础分别组建发电公司。以兴义阳光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兴义电力公司、顶效电力公司为基础组建电网企业。放开组建售电公司,所有能够满足要求的社会资本,均可 参与到售电公司的组建。售电公司的营业范围为满足市场的准入标准的所有电力用户。
电网企业承担兴义市及义龙试验区供电营业区保底供电服务的企业,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
具体实施步骤是2016年6月前,兴义市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发电公司、电网企业和售电公司。12月前,各个主体完成其电力交易机制中实施配套细则。2017年1月起,按照预订的电力交易模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