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相镇库区移民的新生活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能源新观察

者相镇库区移民的新生活

贵州省能源局门户网站  http://nyj.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7-06 15:30:00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撰文/本刊记者 彭雅 通讯员/张加磊  陈家红 摄影/本刊记者 陈盛康

从水岸到城镇,从世代务农到打工就业,七年来,从董箐库区搬迁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者相镇的移民们,努力经营着自己的新生活。

小镇里的“移民村”

者相镇,距贞丰县城18公里。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创建营地,筑土城墙,操练兵马,故称“宰相城”,后讳“宰”改为“者”,者相因此得名。

2015年4月中旬,本刊记者一行来到者相镇,只见高大耸立的精美木雕镇门上醒目地刻写着“者相”二字,沿街铺砌的青石板路规整宽敞,街道两旁的房屋都装饰着青瓦顶、木格镂空花窗、屋角翘檐和棕黄木质的外墙。一些街边的外墙上,还栩栩如生地绘制着布依族、苗族群众打糍粑、对山歌等日常生活图案,整个小镇萦绕着浓浓的地方民族文化风情。

几经打听,我们终于在镇子北侧的沙坡大道上,找到了董箐库区移民们的新家。从大街上看,这里和镇上其他民居并无区别,只有通过临街一栋房屋墙上挂着的“董箐水电站者相沙坡移民安置点”长条铜牌,方知这里的特殊由来。

走进这个由三排共30余栋三至五层白色小楼组成的“移民新村”,随处可见一些独特的场景:现代化的卷帘门外空地上,晒着各种野生药材或烟叶;高高的电线杆下,身穿布依族服装的中老年妇女正用传统的方法染布;门口停放着样式新颖的摩托车,门内却传来嘎嘎的织布机杼声……

“我们这里和者相的原始居民有点不同,大家以前在深山里呆久了,一些老传统、老习惯还丢不了。”在街上,我们幸运地遇到了这个移民村的村主任岑光贵,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介绍安置点的基本情况,而其他的很多村民,只会笑眯眯地对着我们说布依话。

今年58岁的岑光贵在7年前也是者相镇下毛坪村董箐组的村主任。

“者相的这个移民点,主要就是安置我们董箐组的,当时搬了38户共195个人过来。”岑光贵介绍,2008年7月,董箐水电站库区蓄水前,董箐组的村民们就开始陆续搬迁,因为是从交通不便的深山里往热闹繁华的镇中心搬,而且在沙坡集中安置点规划的建设用地54.79亩(按500人安置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原集镇市政建设规划配套,安置点内的道路、给排水设施、电力、通讯等配套工程也已经完成,所以大家都还是很乐意,纷纷憧憬着新生活。

“搬迁时根据老屋和自留地面积的不同,各户得到的赔偿款不同,加上各户的人口数又不同,我们就集体商量决定,在安置点内,每家均分100平方面积起楼房,钱多就多盖几层,钱少的就少盖。”岑光贵说。

因拥有独特的历史及民族文化,周边又有双乳峰、三岔河等贵州著名景区,2012年8月,者相被列入贵州省30个示范小城镇和“5个100工程”之一。随之,街道、医院、学校、商店等越建越好,后来还修了漂亮的步行街和休闲广场,岑光贵他们也与镇里的其他居民一样,逐渐融入了镇政府定位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田园风光旅游景观型城镇”新生活。

曾经的“水岸生活”

对照现在的生活,岑光贵说,在7年前,“真的不敢想!”

在董箐水电站建设之前,下毛坪村董箐组就是北盘江畔的一个小小寨子,世代务农的村民们“个个穷得叮当响”。

“贞丰这一带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田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除了河边能种点水稻,其他地方就只有甘蔗能种活,可以榨了糖换点钱。”岑光贵回忆,那时候交通不便,村里的人逢赶集天,骑着马走3个小时才能到者相镇中心,卖糖一次也就得几块钱,“整个村,人均年收入才三四百块,要是赶上天灾,更是颗粒无收!”

随着董箐水电站的建设启动,也逆转了董箐组村民们的人生轨迹。

“像我家,好几代生活在140个平方左右的三间平房里,靠着近九亩的自留地自给自足,完全没想到,我们还能选择另一种生活。”岑光贵感慨道。

根据董箐水电站提供的资料显示:为确保董箐水电站在2009年8月能够按时下闸蓄水、年内生产发电,2008年7月,关岭自治县积极启动董箐水电站移民搬迁工作。库区内淹没移民涉及关岭自治县3个乡镇5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97户400余人。结合农户资金不足的实际,根据农户搬迁建造新屋的工程进度,采取按照其被淹房屋总补偿金额30%和50%的比例,分次预支资金给移民搬迁户,作为移民搬迁建屋费用。待其所重新建造的房屋全部建造完工、搬入居住后,再将剩余补偿费一次性补偿。

回想当初全组举家搬迁的场景,岑光贵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那棵上百年的老榕树,“我们都是在它树脚下玩长大的,被看成护佑村子的‘神树’,舍不得呀。”

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董箐水电站花了不少钱,把这棵大榕树移载到了电站的营区内。

“后来我们去董箐水电站看过这棵树,它正在打吊针补充营养,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那里的工作人员说,一起移过去的共有22棵百年古树和珍稀树木。”岑光贵说。

让村民们惊奇的还有蓄水后的库区,“以前北盘江最宽的地方也就是120米,现在宽了好几倍。而且以前受上游煤矿的影响,江水很脏,现在经过水库沉淀一下,居然变绿了。”

 

命运突变喜与忧 

4月16日,在者相沙坡库区移民安置点,90岁的梁仕芬老人通过岑光贵的“翻译”,用布依话和我们唠起了家常。

身体看上去仍很硬朗的她告诉我们,自己家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还有两个曾孙子在镇里读书,为贴补家用,她有时候还会到镇上做些杂工,帮着栽树或插水稻,每天能挣个40、50元。

如此高龄缘何还要工作?岑光贵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像梁仕芬这样从小种地的农民突然远离农耕生活后,还是感到不太适应,所以就趁着能动,找机会去亲近土地;二是一些村民在领到搬迁赔偿款后,除了修建新屋,剩余的钱不懂得好好规划,有的甚至参与赌博肆意挥霍,反而加速了家庭的贫困。

据了解,董箐组移民村的人均年收入现在大概能达到1万左右,相比未搬迁前,已经翻了25倍。但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守家的全是老幼妇孺。同时,多数务工移民因过去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多为凭劳力吃饭,收入不高,增收致富比较困难。

岑光贵带我们参观他家的四层小楼,皮沙发、液晶电视、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等家私一应俱全,两个小孙子也有各自单独的房间,他说村里的各家各户也都基本这样。

让他们这些新者相人感到振奋的是,根据规划,未来该镇还会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星级敬老院和好几个农业产业园区等等。

“其实,我们首先还是要感谢董箐水电站的开发,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政府也没忘记过我们,去年我们这里有两个小姑娘考上了大学,移民办还专门通知有个新政策,她们每个人可以领到3000元的助学金。”岑光贵说,但是没有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库区移民们是否能越过越好,这确实仍是个疑问。

据悉,2014年10月,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会同省财政厅发文,明确对移民实施素质提升实施补贴,补贴对象为移民及移民子女。同步对移民购置农机具实行补贴,在享受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按实际购置价格附加补贴10%。

近期,贵州省政府又出台了相关文件,将以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移民小康村建设整村推进、移民素质教育提升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推进移民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培训。力争到2017年,移民小康村实现程度达到或超过90%,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小康村目标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