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刘坤伦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利用量将达到36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贵州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又是我国能源的战略接替区,“奔向天然气”是必然的选择。2013年底,随着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的建成运营,贵州结束了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打破了贵州“气短”的局面;与此同时,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把贵州页岩气、煤层气等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勘查开发利用,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打造贵州能源升级版。
今年2月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新疆、云贵等地区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探;在新疆、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黔西滇东等地区建设一批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在新疆准噶尔、滇东黔西等地区规划建设区域性输气管道。实施煤层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煤层气液化厂、压缩站、加气站。
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决定从4月1日起,我国天然气价格正式并轨,各省区市天然气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04元。
利好消息接踵而来,“气化贵州”时不我待。
贵州省城市燃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到2014年底建成输气管道13条,总长1268公里。目前,贵阳、六盘水、遵义等25座城市已使用上天然气。
但是,贵州全年利用天然气只有8.46亿立方米(含焦炉煤气),年人均天然气消费量约11.7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0.8%,与全国(5.9%)及世界(24%)天然气人均消费比重相比差距较大。要实现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比重达到1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预测,到2020年贵州天然气需求将达到70亿立方米,已落实来自中缅、中贵管道天然气为30亿立方米,缺口达40亿立方米。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的精神,根据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要求,贵州省提出了到2020年“气化贵州”的工程目标:天然气销售量达70亿立方米,其中长输管道天然气3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能2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能20亿立方米;城镇燃气气化率达85%,气化人口达1400万。
根据“气化贵州”工程实施计划,贵州省将加快推进全省燃气“一张网”建设,积极利用开发石油天然气,加快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多气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全省燃气利用水平,从而实现“气化贵州”的目标。
气源:多条腿走路
随着全省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及煤制气项目建设,“十三五”期内,贵州将形成管道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多类气源供气的格局,有力支撑“气化贵州”工程。
贵州省管道燃气利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贵阳市及六盘水市率先开通使用焦炉煤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燃气需求逐年上升,2007年以来,以贵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燃气集团)为主的多家燃气企业,分别在贵阳、遵义、凯里、安顺、黔南、毕节等几十个城镇以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作为主气源供应用户。
“十一五”期间,省内主要城市燃气的供应量均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全省城市燃气发展的市场基础已初步奠定。
目前贵阳、安顺、遵义、仁怀、都匀都已用上了长输管道天然气。省内LNG(液化天然气)储配站的建设主要以贵州燃气集团为主,全省已建成LNG储配站36座,储存规模达1700万立方米。全省正在利用的主力气源是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卫-贵阳天然气联络线管道天然气,补充气源为六盘水焦炉煤气、省内煤层气及民用沼气等。
到2014年底,中石化华东勘探公司已钻探8口页岩气井,中石化南方勘探公司丁页1#、2#井已移交西南油气公司生产经营,同时已完成三维地震405平方公里,预计今年3月后钻探3至5口井;中石化西南油气公司丁页2#井日产气5万立方米,1#井预计今年10月投入生产,日产气5万立方米,产品主要通过槽车销售给贵州燃气集团。5个中标页岩气区块勘探工作稳步推进。
盘江集团已向国土资源部申请获得六盘水市火铺、金佳、土城、响水等5个煤层气区块(约260平方公里)探矿权。盘江矿区松河煤矿煤层气地面丛式抽采示范工程GP-1井已获工业气流,压裂后单井产量约3000立方米/天。中石化华东公司在贵州境内织金区块、黔西区块、郎岱区块完成钻井12口,其中有5口井获工业气流,日产气130至1825立方米。
作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天然气上下游全产业链投资、建设与运营大型综合性企业的贵州页岩气股份有限公司,在页岩气及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也异军突起。
此外,中石化长城能源化工(贵州)有限公司织金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已经完成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预计2019年建成投产。
管网:全省“一张网”
目前,贵州省已有中缅(贵州段546公里)、中贵(贵州段356公里)两条国家基干管道作为气源支撑,已建成贵阳高压环西线(60公里)、遵义至仁怀支线(120公里)、燕楼至孟关(26公里)、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贵州采气场所属的集输管道8条(92.6公里)、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送气管道贵州段3条(11.9公里)等天然气支线管网。
还将重点规划实施6条主干支线管道,可接通各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点,同时培育管道沿线的燃气市场。6条主干线建设完成后,与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实现无缝连接,每年可接驳并输送各气源点气量约50亿立方米。初步达到了“气化贵州”的战略构想。形成省内一张稳定、安全、可靠的供气网络,将有利于全省燃气资源的合理调度。
据了解,2010年至2014年,贵州省发改委共下发输气管道建设项目路条44个,其中9个项目核准已建和在建,16个项目正在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19个项目未启动。
“未启动的19个项目均为2011年下发路条。”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未启动项目占13个,贵州燃气集团未启动项目6个。
据了解,从2010年到现在,省内企业只有贵州燃气集团建成了179公里支线管道。
前述负责人认为,输气管网建设缓慢或未启动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全省管道建设起步较晚,天然气下游燃气市场还处在培育发展的阶段,市场开发程度不高,建设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或融资能力不足,导致圈占项目后无法建设;三是项目在涉及征地、复垦等方面与群众的矛盾突出,导致项目建设推进困难;四是用气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出让无序,导致与管网建设企业脱节,影响支线管网建设;五是贵州地形高差大、地质情况复杂、穿跨越难度大、管线的建设周期较长,影响了全省管网的建设进度。
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快支线管道及城市管网建设,促进天然气产、供、销、用的有机结合,有力推进“气化贵州”工程,贵州省能源局建议组建贵州燃气投资平台,主导全省燃气管网建设,加快开发天然气利用市场。同时,对已发路条未启动的项目,路条过期后一律收回路条,重新安排建设规划。对路条已发正办相关手续尚未核准的项目重新进行梳理,如不能按期建设也须收回路条。地方政府对已转让特许经营权的企业重新进行梳理,对于资质不够或投资能力不足的企业应依法收回特许经营权,避免圈而不建,影响城市天然气的发展。
按照贵州省建设“一张网”计划,“十三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实施“1289”工程,形成“基干一横二纵、省干8支线、9市州城市高压环网、县级联络线、调峰五座LNG工厂、调控一中心五枢纽”为主的省级基础骨架主网,建设规范合理的统一输配体系,即全省一张网。
基干一横(中缅线546公里已建成投运)二纵(中贵线356公里已建成投运,桂渝线贵州境内582公里由中石化规划建设);省干8支线1410公里(正安至习水123公里、遵义至铜仁236公里、瓮安至织金198公里、独山至望谟168公里、普安至兴义104公里、六枝至威宁170公里、遵义至毕节145公里、都匀至铜仁276公里);9个城市环网800公里;县级联络线24条1630公里;一个调控中心即贵安调控和枢纽中心;贵阳(调控中心)、六枝、息烽、遵义、凯里、铜仁五个调峰LNG枢纽站。
市场:全省覆盖率85%
2014年贵州城市燃气(民用)年用量2.2亿立方米,覆盖25座城市,居民用户113.45万户,城市气化率50%;交通运输年用气量1.3亿立方米,其中,公交车用气0.87亿立方米,出租车0.43亿立方米。工业用气量4.15亿立方米,其中化工用气3.54亿立方米,冶金轻工等0.61亿立方米。
按照“气化贵州”计划,贵州将加快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5%。到2020年,9个市、州、88个县级单位使用天然气,天然气气化率将达到85%,天然气消费量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7%,预计新增投资215亿元,其中省内企业投资170亿元。
根据测算,目前贵州省天然气门站气源价为2.85元/立方米,加上管输成本,终端销售价民用将为3.3元/立方米,工商业为4元/立方米。
国家发改委2月28日宣布,从今年4月1日起,我国天然气价格正式并轨。各省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下降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提高0.04元,调整后,经测算增量气价格比原来直降10%,从而实现增量气和存量气价格并轨。
“这对于没有存量气的贵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贵州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全国天然气价格正式并轨,对于贵州来说非常有利于天然气发展。因为得到中缅和中贵两条天然气干线的支撑,贵州省计划到2015年,城市燃气覆盖55座城市,居民用户达到200万户,年供气量5亿立方米,城市气化率60%,城市管网覆盖70%;增加气源点128个,增加供气量2.8亿立方米。
作为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气化贵州”将是贵州省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全省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