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万元合同能源管理补贴资金,贵州省发改委用了三年还没花完,“香饽饽”为什么不受青睐?贵州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这一商业迷局如何真正破题?《能源新观察》独家调查——
撰文/本刊记者 彭雅
初夏,贵州龙里大草原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美的时节,数百亩成片的白杜鹃将逐渐绽放,花期长达数月,直至秋天的结束。
对于中广核龙里风电场场长叶升鹏来说,更美丽的“风景”却隐藏在转动的白色风机里: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与广州睿拓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拓能源)正在谋划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模式,共同研发的风机齿轮箱油液分析及振动监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将攻克由于齿轮故障导致“停风”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提高风场管理的智能化程度,最终实现企业的节能增效。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
“我们不花一分钱,油液在线监测项目的软件开发和硬件配置,都由睿拓能源全资投入。这套设备正常运转后,预计每年将为我们节约20%左右的人力及相关成本。”叶升鹏说。
与传统的遏制高耗能产业等行政手段相比,合同能源管理被视为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积极性的新“法宝”。而运用于清洁能源的风电行业,龙里风电场拟开展的这一项目尚属贵州新能源EMC“第一单”,可谓该领域的一个创新探索。
然而,“创新”只是个案。事实是,这一“看上去很美”的商业模式在贵州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困局。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统计,2013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资超过7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500多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从2012年底的4175家增长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为16.22%。
来自贵州省发改委资环处提供的资料却显示,2010年,国家财政部安排20亿元用于补贴奖励合同能源管理,其中贵州获得3000万元,此外贵州省财政又配套拨付600万元奖励资金,共计3600万元。但三年多过去了,时至今日,这笔钱都尚未用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节能服务公司必须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才有申请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的资格。目前贵州全省正式到省发改委提交申请,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只有35家,仅占全国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数的1.06%。
“从全国范围来看,除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省(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以外,大部分地方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执行进度同样较低。”省发改委资环处王处长告诉本刊记者,虽然申报奖励有一定条件限制,也不是所有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都必须进行备案,但“有钱花不出去”,直接反应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贵州发展缓慢的现状。
据了解,实际上不仅是贵州,在EMC模式推进过程中,“雷声大雨点小”、“政府热市场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但无论从政策扶持、市场空间还是环境事件的不断驱动,合同能源管理的前景都一片光明。
“十一五”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2007年的《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8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这些文件都意在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按照《“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节能服务业总产值要达到3000亿元。有机构预计,未来5-10年是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黄金发展时期,在政策利好的持续作用下,节能环保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总产值增幅将继续超过30%。
“耗能企业好比免费获得了一只母鸡,只需一段时间内把部分鸡蛋让渡给节能服务企业,此后母鸡及其所产的鸡蛋全都归自己所有。”业内人士用这样的比喻来概括这一多赢的商业模式。
但是,“香饽饽”为什么不受青睐?贵州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这一商业迷局如何真正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