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改革锁定 能源首当其冲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能源新观察

十大改革锁定 能源首当其冲

贵州省能源局门户网站  http://nyj.guizhou.gov.cn  发布时间: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4-11 12:05:00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能源新观察》记者 彭雅 刘坤伦 李姗

2014年伊始,新作风激扬新气象,实干兴黔从一心为民、深化改革再次扬帆!贵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于115日至120日在贵阳举行。此次“两会”上,“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加强煤层气综合利用和页岩气勘查开发”、“加快把新能源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等内容成为能源热点。围绕这些热点,本刊记者采访、整理了部分能源行业相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建言——

热点一/从价计征

在《201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锁定”十大领域改革,其中第一项就是能源领域。《报告》提出:“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启动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行。制定实施矿产资源‘圈而不探、占而不采’治理办法。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扩大大用户直供电试点范围。”

“从价计征”是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税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当合理开采、节省使用。”贵州省“两会”能源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谈到即将推出的“从价计征”改革时,纷纷表示高度肯定和支持。

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力争实现9000亿元,同比增长12.5%。与会代表和委员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评价,《报告》明确2014年工业经济比重提高到38.4%,占贵州工业经济重要比重的能源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准备在今年启动的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就是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符合中国资源税改革的大趋势。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向贵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完成本届政府构建“六大体系”任务的关键一年。

本刊记者从贵州省能源局能源市场监管处了解到,目前贵州省提出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清理收费上的建议,并要求除国家设立的排污费、资源补偿费、水土保持费、教育附加费、育林基金、残保基金等收费项目外,全省各级设立的涉煤企业各种收费项目应一律取消,同时,分市县核实涉煤收费情况,作为下一步核定收支基数和办理既得利益财力划转的依据。

在现行模式下,税收‘费化’情况较为严重,税制功能弱化,同时从量征收不能调节煤炭资源级差收入,导致资源浪费,消耗煤炭资源的企业产品成本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环境消耗和补偿的真实成本,不利于贵州省资源深加工和产业结构调整。”蒲海帆表示,“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一直是中国资源税改革所期待的方向。资料显示,“从价计征”的方式能反映煤炭价格变动,有利于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并转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的局面;“从量计征”的局限在于没有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成本,也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价格的变动。“从大环境来看,全国煤炭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预计将于2014年上半年内实施,到2015年末,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扩展至其他矿产资源。”贵州省能源局市场监管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贵州省政府已安排省财政厅牵头对此次从价计征进行了深入调研,关于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还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税率和正式推出的时间要结合考虑贵州省煤炭资源重组和行业经济运行低迷的问题。如煤炭税费从2004年开始经过数次清理,税费项目已相对固定,清理工作缺少实质性内容;全省煤炭企业经济均处于低位运行状态,据估算,全省约20%的煤企盈利,约有20%的煤企持平,多达60%的煤企亏损。随着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煤企的投入将显著增加,资金压力加大。

调研结果显示,资源税从价计征的税率建议不要超过销售价的5%,煤企将增加税费约为12.5/~20/吨。目前地方煤炭税费中,企业及个人所得税绝大部分是定额征收,许多地方的费率按煤炭售价的8%~10%征收,收税方式极不合理,如能改为查账征收,将极大的减轻煤企负担。

高朝贵: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更公平

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耀辉矿业发展有限公司矿长高朝贵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候表示,今年政府报告中“十个领域年度改革事项落实”中第一项,就是启动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可见省里面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他认为,目前实行的从量计征最大的局限在于不能真实地反映煤炭的价格变动状况和稀缺程度,没有考虑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成本,不能反映资源价格的变动,也不符合行业稀缺性特点。而从价计征能够真实地反映煤炭的价格变动情况和稀缺程度,真正体现煤炭资源税与煤炭消耗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在我看来,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可以解决由于煤质、发热量差异,同类煤炭产品在同区域销售价格悬殊较大、税负不公的问题,体现资源好、价格卖得高就多缴税的公平原则。”高朝贵说。

高朝贵介绍,去年,他的公司交的税费共1.2亿元,今年预计上缴1.5亿元。“一旦实行从价计征,我们企业需要缴纳的税费应该会超过1.5亿元,煤炭资源税是地方税种,改为从价计征,会带来地方收入增加,此外,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土地和水资源等的严重破坏。改为从价计征后,使政府能投入比较充裕的资金,用于恢复生态、治理环境。就算我们公司实际缴纳税费增多,也是我们为遵义的财政和环境做的一点贡献。”

对于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对煤层气的综合利用”,也让高朝贵感到很振奋,“我们公司正在开发煤层气,安装的几台发电机组也正常运行,并且发出的电都已上网。”

据高朝贵介绍,贵州省的煤层气含量很丰富,资源储量仅次于山西,排名全国第二位,但是因为特殊的地形原因注定贵州煤层气的开采难度大,初期投资多、投资回收期长、难成规模。过去,煤层气往往作为灾害治理排放给排放掉,但是现在外地的很多企业都纷纷进军贵州煤层气市场,以他们出设备,本地煤矿出煤层气的方式合作,共同开发,获利后按协议分成。“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将煤层气专门提出来说,我想也是给外地企业释然了善意的信号,对加快开放煤层气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朝贵表示。

作为一个煤矿的负责人,高朝贵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也特别关心。他说,企业兼并重组这个目标任重道远。在重组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不打折扣的执行政府决定。

热点二/新能源

201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14年政府的主要任务,第一大点就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产业兴经济兴,企业活市场活,实业强贵州强。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跳出能矿产业抓工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60亿元。改造提升能矿产业,完成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煤矿数量减少到800处左右;加快高耗能行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720万吨;加强煤层气综合利用和页岩气勘查开发,建设一批火电‘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实施一批‘四个一体化’重点项目。大力发展酒、烟、茶、药和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李奕樯:跨越式造就“万亿贵州能源产业”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日益临近,贵州能源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能源局副局长李奕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贵州能源“跨越发展”的信号,因此他今年带来的提案《关于打造万亿贵州能源产业的建议》,也提出打造万亿产业,建设能源强省,既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贵州省能源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

贵州已成能源大省

李奕樯表示,能源作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动脉、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同空气、水、粮食一样不可或缺。贵州这个以水火互济为特点的南方能源资源大省,逐步实现了外向型能源产业大省的跨越。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实施以来,贵州省能源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2638.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853.6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3%,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6802.2亿元的比重为12.5%,与第一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基本相当。全省能源从业人员430289人。能源工业税收收入为199.49亿元(国税127.4亿元,地税72.09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644.48亿元的12.13%

截至201212月底,全省原煤产量1.81亿吨,是2000年的5倍。全省电力装机容量3824.53万千瓦,是2000年的7倍。其中,水电是200010倍;火电是2000年的6倍;风电从无到有,装机达96.46万千瓦。贵州省煤炭、电力两大产业无论总产值、增加值、上缴税收、还是就业人数,都稳居省内十大产业之首。

经过多年发展,贵州能源综合经济规模排全国前列,仅次于山西、内蒙、新疆、陕西,在南方各省中牢固确立了第一能源大省的地位。

有望打造“万亿产业”

“通过近阶段的调整,预计我省能源工业在今后510年内有望形成10余个具有良好前景的子产业,实现2倍至3倍的快速增长,达到近万亿产值规模。”李奕樯说。

李奕樯进一步详解“万亿”数据——

煤炭:贵州省煤炭保有储量483.02亿吨,埋深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达2588亿吨,后备储量较为丰富。预计2020年可实际产量2.8亿吨左右,产值约2500亿元。

电力:有望形成70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水、火)装机规模,年发电量3000亿度左右,实现产值约2500亿元。煤制油等新型能源化工,贵州省新增煤炭产量可以支撑约1100万吨至1300万吨左右制油厂等煤化产品规模,新型煤化工产值可望达1200亿元左右。

煤层气、页岩气及其加工业:贵州省煤层气约为3.15万亿立方米,仅次于山西省,列全国第二;页岩气资源地质储量达113.54万亿立方米,列全国第三。预计10年内煤层气产能可达100亿立方米左右,产值约350亿元。如果10年至20年内页岩气能达到年产50亿立方米至100亿立方米,可以实现产值300亿元左右。通过进一步发展发电、液化、气化等深加工,可望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及加工利用产业。

生物质制油:目前,国内阳光凯迪新能源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前沿生物质制油技术,拟与我省签订战略协议,规划建设10个至20个生物质炼油厂,力争在10年至20年内实现产能500万吨,产值500亿元左右。

核电新能源:目前中广核已在贵州省铜仁一带进行选址。拟建一座4×110万千瓦电厂,一期2×11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40亿千瓦时,如果我省核电厂规模能达到6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20亿千瓦时左右,年产值约250亿元。

风能:截止2012年底,装机规模已近96.46万千瓦,发电量近5亿千瓦时。预计今后5年至10年可达到1200万千瓦左右,发电量约230亿千瓦时,实现产值约150亿元左右。

太阳能:预计今后10年至20年是全球太阳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工业、民用建筑的屋面等设施可以广泛进行分散式太阳能利用。如果按农村人口人均面积25米,城市人口人均5平方米计算,我省仅屋面利用面积就可达到8亿平方米,分散式太阳能发电规模有望达1亿KW,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产值约500亿元。

地热能、空气能、垃圾能及节能综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贵州省目前已发现温泉91处,日流量达10.8413万立方米,浅层地热能资源也广为分布。通过地源热泵规模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供暖(制冷)已开始起步,预计今后10年至20年内年产值有望达30亿元至50亿元。

此外,预计今后5年至10年内,贵州省以装备为主的空气能利用产业年产值有望达10亿元以上;目前贵州已开工建设贵阳、遵义等垃圾发电项目,预计5年至10年内建设规模可达30万千瓦至4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0亿度,可实现产值约10亿元;全省煤炭生产大量产生煤矸石、煤泥,煤电厂产生的余热,排放的灰渣有很好的综合利用价值。预计未来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产业产值可达200亿元以上。

智能电网及相关产业:近年来,伴随可再生能源、电动交通的迅猛发展,运用IT技术,通过终端传感器、新型输电线网实现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数据、电力双向对流,优化电力供求平衡的智能电网也呈现飞速发展态势。预计将带来国内万亿以上的市场份额。我省目前已由贵州电网公司等发起成立了“贵州省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加快衔接推进,预计到2020年左右,我省智能电网及相关产业有望新增产值1000亿元左右。

发展劣势亟需破解

李奕樯认为,打造万亿贵州能源产业大省,贵州省优势突出:一是具有周边省区能源短缺的市场优势;二是拥有煤炭、煤层气、页岩气、生物能等能源资源后发优势;三是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035亿m3,具有发展新型煤化工的水资源优势;四是40多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具有能源、矿产资源兼备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五是具有吸纳可再生能源的调峰优势;六是紧靠高用电负荷区,具有能源输送距离短的成本优势。

“但劣势也同样突出。”李奕樯指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不够、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探明的煤炭接替资源增长缓慢、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尽完善、民生清洁用能的改善任务繁重等,都是贵州能源工业目前还存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李奕樯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是要为能源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保障,尤其能源项目亟需从项目核准、土地供应、融资等方面提供支撑保障,以促进能源项目的顺利建设。

其次是统筹规划指导我省能源建设与发展,例如,要科学编制全省“‘十三五’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煤炭、电力、煤层气、页岩、风能、太阳能、智能电网等子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贵州省能源强省建设与发展。同时要继续规划一大批能源项目,制定具体上马的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统筹平衡,促进后续发展建设。

同时,要制定地方法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当前需要制订《贵州省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切实支持和促进贵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出台实质性支持措施:如对煤层气(瓦斯),严禁直接排空,瓦斯发电必须接受上网;对垃圾要引导分类,鼓励家庭对垃圾进行细划分类;对生物质资源鼓励集中设点开发利用,要禁止直接焚烧林木、桔杆等;宜林荒山必须种植林木资源,否则收回租用权、经营权等。

还应出台支撑贵州能源强省建设的系列政策。按照国家和贵州省能源工业发展方向,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明晰能源工业发展目录,确立正确的产业政策导向,推动多种所有制在能源工业中共同发展。二是从资源税中研究设立贵州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取之于煤,用之于煤炭、电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用清洁能源需求。三是加快制定和落实能源工业发展促进政策。制定完善支持能源工业发展的措施,建立推动能源工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四是在价格、上网、补贴等方面,通过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风电、太阳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目前发展家庭太阳能发电,湖南等地已经出台了政策并已经起步,贵州可以加以借鉴,给予电价等优惠。此外,还应形成鼓励企业生产经营地热能、空气能产品的良好机制。

此外,还应严格节能减排措施,促进清洁发展。贵州省作为南方能源大省,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的比重高达90%49%,研究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新形势对贵州能源的影响及政策已势在必行;建立全方位开放型能源经济体系,加强与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筹划建设国家重点能源科技实验室,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中心及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何建新:加快车用加气站建设实现能源替代

贴近民生,进一步培育新能源应用,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本刊记者从省政协提案委获悉,贵州省政协委员、中石化贵州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何建新在今年提交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车用天然气加气站的建议》中就指出,贵州省不沿边、不沿海,同时还不具备建设炼厂的成熟条件,市场消费成品油完全依靠从省外调入。2013年,贵州省对外原油依存度将达到60%左右,成品油供应紧张形势不容乐观,而较为完善的加气站网路是实现能源替代或补充必须的物质基础。

现状:市场潜力巨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贵州省车用天然气主要用户是城市公交、城际客运及货运重卡,贵州省已具备大力发展车用天然气的基础条件。

贵阳公交自2005年开始启动“油改气”项目以来,到现在所有营运车辆均使用天然气,同时,贵阳公交在LNG车辆改造技术的研发中取得了多项专利权。贵州省力争至20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公共汽车、出租车燃油改燃气率总体达到95%,社会车辆改装率总体达到1%;三县一市城区公共汽车、出租车燃油改燃气率总体达到95%

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存在着巨大潜在的客流量,LNG城际巴士将“油”改“气”,比传统柴油公交节约燃料消耗三分之一,使得汽车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有更好的经济效益,除了环保优势外,天然气城际巴士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功能也大大提升。

作为矿产资源输出大省,贵州短途物流运输是依靠重型卡车,在矿山与货运站之间采用天然气重卡进行“点对点”配送,大大节约运输成本的同时,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

 

困境:贵州省加气站占比仅为2.62%

贵州省天然气应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天然气作为车用动力燃料所具有的经济性和环保优势,催生了加气站的快速和无序发展。

20135月车用天然气行业管理划转到省商务厅前,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发改、经贸、建设等部门和市(州)及县级政府都在审批加气站建设,各市(州)已批复了70座加油站。车用天然气行业管理划转到省商务厅以后,2013518日,省商务厅下达了《贵州省商务厅关于汽车加油站规划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称延续贵州省发改能源【2012104号文件,全省“十二五”期间新规划建设303座加气站,然而这时候,全省已批复和规划加气站就达373座,并且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加气站的建设批复和规划大部分是无气源支撑的非专业社会单位。

除此之外,城市加气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而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的行驶路线基本上是在道路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市市区,但因土地稀缺,规划滞后等原因,导致获得建设批复和规划的加气站基本上在城郊,从经济角度考虑,加之土地、行政等落实困难,大部分获得建设批复和规划的加气站缺乏建设动力。

目前,贵州省在营加油站1560座,加气站44座,加气站占比仅为2.62%,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很不匹配。由于在营加气站数量太少,分布不合理,制约了长途客、货运车辆油改气的发展进程。

 

建议:加油加气一“站”搞定

贵州省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土地占有量仅0.5公顷,远低于全国人均0.78公顷的水平,必须杜绝加油站和加气站多重规划,重复建设导致的贵州省已不多的土地资源浪费。结合这一现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加气站的建设:

一方面应选择现有的合适的加油站,按照成品油供应贡献能力的原则,将目前已有的、在营的城市中心、县城中心等地域的加油站改造升级为加油加气站,有效保障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主面,应鼓励和支持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将新增建设的加油站扩展为具备加油加气功能的站点。此举不但十分有益贵州省加气站布局的优化,还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满足消费者加油、加气、充电、购物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对贵州省境内新申报的加气站建设项目停止审批,加气站建设项目应在现有在营加油站中进行改造增设,或在“十二五”加油站规划中按照加油加气双重功能进行设计和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