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由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盘江公司)开发建设,是《贵州省盘江矿区总体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改能源[2006]352号文 批复)内的一对在生产矿井,矿井由9个拐点坐标组成,井田面积为22.7709km2,分为南井和北井开采,该矿目前持有的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t/a,但山脚树矿45万t/a至180万t/a规模的技改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本项目目前持有的采矿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生产规模为45万t/a,因此,亟待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以申请换发生产规模为180万t/a的采矿许可证,为此,盘江公司于2013年1月委托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的环评工作,对本矿井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
山脚树矿井田位于盘县断江镇和盘江镇,始建于1969年,于1973年建成投产,原设计规模45万t/a,现为在生产矿井,2007年,山脚树矿委托盘江煤电(集团)煤矿设计院编制了《山脚树矿南井扩建设计(90万t/a)》和《山脚树矿北井扩建设计(90万t/a)》,扩建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共为180万t/a,原贵州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已经以 黔煤规字[2008]491号、492号 给予了批复,扩建工程于2008年10月前完成并进入了生产阶段。经环评现场踏勘发现,该矿仍然存在未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未对矸石场进行治理等部分环境问题需要解决。
山脚树矿(技改)共开采8层原煤,均属低灰~中灰、低硫~中高硫、低热值~高热值煤。根据GB5751-86《中国煤炭分类》, 10、12、15、17、18、18-1、19煤层划分为1/3焦煤;20号煤层为肥煤。本项目南北井区均仅划分为1个采区1个水平(+1370m水平)进行开采,首采煤层为10号煤层,南北井采区同时开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设计配备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经过多年开采,每层煤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采空区,山脚树矿南北井上山方向(+1370m水平以上)主采煤层已基本结束。
矿井共设置了南井工业场地、北井工业场地以及行政办公区,北井场地又可分为北皮带主井场地、北副井场地以及北风井场地。矿方在北井场地分别设置皮带主井、副斜井、回风斜井以及地面生产设施、公用配套工程和生活福利设施,并在北皮带主井场地设置了风选车间对皮带主井运出的原煤进行简单风选;在南井场地设置副斜井、行人斜井、回风斜井以及地面生产设施、公用配套工程和福利设施等。
本项目南北井场地、行政办公区日常生活、消防用水现有供水水源取自龙潭河(拖长江支流),北井生产用水为利用处理后的矿井水,不足部分由矿井日常生活、消防用水水源补给;南井生产用水为利用生活用水。
现有矿井水经处理后部分复用其余达标外排,现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环评要求增加矿井水的复用途径,设置生活污水处理站,将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外排。本项目未设燃煤锅炉及锅炉房,矿井全部利用瓦斯清洁能源,主要途径有在北井设置了瓦斯电站,在南北井中间位置S212西侧设置民用瓦斯储罐,在北井工业场地南部设置了燃气锅炉。
本项目总在籍人数为3267人,其中北井场地在籍人数为1901人,南井在籍人数为1094人,行政机关在籍人数为272人。北井场地出勤人数为1749人,下井人数为865人;南井场地出勤人数为996人,下井人数为875人,全矿全员效率为4.09t/工。
本项目技改部分项目工程投资为3944.61万元,考虑环保工程后的总投资为4866.01万元,环保工程投资979.55万元,项目环保工程投资占项目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为20.13%。
为促进矿井生产能力水平,实施资源优化配置,盘江公司已经计划拟将旗下的山脚树矿(技改,180万t/a)与老屋基煤矿(115万t/a)进行整合(生产规模为300万t/a),该整合方案已经经贵州省2012年第3次联席会议同意。盘江公司委托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于2012年10月编制完成了《山脚树矿整合初步设计》,并通过了贵州省能源局的批复,目前已经进行了施工,根据盘江公司文件的精神,整合项目在2013年7月底完成整合工作并进入试运行。
目前本项目已委托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该报告书的简本现已在本网公示,可供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参阅。
如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群众对项目的建设或相关环境问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通过向指定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电话、传真、写信等方式发表关于本报告书简本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
评价单位: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大水沟 邮编:550025
传真:0851-3605130
联系电话:0851-3606823
Email:21950131@qq.com
公告有效期限为:本公告公布后10个工作日